•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古诗《山石》全诗

    古诗《山石》全诗

    山 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①

    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

    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⑥

    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⑧

    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束为人鞿?⑨

    嗟哉吾党二三子,⑩

    安得至老不更归?

    【作者】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

    贞元八年 (792)进士。

    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

    其后任监察御史等

    职。

    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

    元和中,随裴度

    平淮西,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

    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

    缢文,世称韩文公。

    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

    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

    虽有因避

    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

    壮阔。

    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注释】

    ①荦确(落却):险峻不平。

    微:窄狭。

    ②支子:即栀子,常绿灌木,花大色

    白,极香。

    ③疏粝(音利):粗糙的饭食。

    疏,不细密。

    粝,糙米。

    ④扉:

    门。

    ⑤穷烟霏:在云雾中走遍了。

    ⑥纷烂漫:光辉互相照耀。

    ⑦枥:高

    大的落叶乔木。

    围:两手合抱为一围。

    ⑧蹋:同踏。

    ⑨局束:拘束。

    (音基):牲口含在口中的嚼子。

    为人鞿:受人控制。

    ⑩吾党:志同道合的

    朋友。

    【赏析】

    此诗取首句头两宇“山石”为题,井非歌咏山石,而是叙写游踪。

    他所游

    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贞元十七年

    七月二十二日,即公元八○一年九月三日。

    韩愈作为杰出诗人兼散文家,在这篇诗里汲取了游记的写法,按照行程顺

    序,叙写从攀登山路、“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

    闻和所感,是一篇游记体的诗。

    虽按顺序叙写,却经过筛选和提炼。

    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所写者

    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支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

    等殷勤款侍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鞿”的幕

    僚生活对照,突出了结尾“归”隐的主题。

    关于夜宿和早行,入选的也只是最

    能体现山野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若干镜头,同样是结尾“归”隐念头形成的根

    据。

    这篇诗的另一特点是: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

    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

    “黄昏到寺”之后,先用“蝙蝠飞”

    带来暮色,又用“新雨足”表明大地万物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

    人公赞赏“芭蕉叶大支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支子花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

    光感、湿度和色调,也就通过“大”而“肥”的独特形象显现出来。

    接着写夜

    景:看壁画而以火照明,静卧无所见而听百虫呜叫,都准确地表现出深山之夜

    的幽暗与恬寂。

    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尽

    管她深夜出岭,已是下弦,却能照进窗扉,特别明净。

    写朝景,新奇而多变。

    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

    特点,然后以“出入高下穷烟霏”画出了雾中早行图。

    “高下”,指山势时高

    时低。

    “烟霏”,指流动的雾气。

    “穷”,尽也。

    主人公“天明”出寺,眼则

    是一片“烟霏”世界,“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

    又“入”于“高”处。

    “烟霏”既“尽”,朝阳照耀,画面顿时增加了亮度,

    “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眼帘。

    “山红”而“涧碧”,互相映衬,色

    彩已极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山花、涧水所特

    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感到仅用“红”、“碧”还不够,故又用“纷烂漫”

    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而以此为背景的主人

    公“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之时,无怪乎逸趣盎然,忍不住要吐

    露“人生如此自可乐”的情怀了。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

    苏轼游

    南溪,曾和此诗原韵,作诗行怀。

    至于元好问“拈出退之《山石》句”来对比

    秦观的“女郎诗”,更为人所熟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