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有关于东方节日和西方节日

    有关于东方节日和西方节日

    东方节日:

    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重阳节;农历火把节;三月街;敖包会;那达慕大会;泼水节;雪顿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国际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国际儿童节;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七夕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除夕。

    西方节日:

    除了东方也有的国际节日以外,还有新年;情人节;耶酥受难日;复活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重要性:表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月1日

    新年(new year's day )

    犹太历七月的第一天;

    伊斯兰教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

    格列高利历 (Gregorian calendar),公历或阳历。

    为纪念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采用此历而命名的。

    按阳历或公历,新年从1月1日(January 1)开始。

    在元旦这一天,人们辞旧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月14日

    情人节(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

    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现在大多无法考证,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它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教殉道者St ?Valentine而设的。

    相传他在2 月14日即将被斩首之前,凭借自己执著的爱恋之情的魔力使双目失明的女儿重见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

    情人节这一天,不仅仅情侣们互赠卡片和礼物,人们也给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赠礼物和卡片。

    复活节前的星期五

    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

    3月12日

    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复活的重大节日。

    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节。

    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为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复活,将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the first Sunday following the first full moon after March 21)定为复活节,所以,复活节每年的具体日期不确定。

    又因为复活节总是在星期天,所以它的英文说法可以是Easter/Easter Day,也可以是Easter Sunday。

    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节周(Easter Week),在此期间,教徒每天进行祈祷。

    复活节前40天有一个大斋期称为四月斋( Lent ),是从基督教的圣灰星期三( Ash Wednesday )起至复活节前一天为止的40天,这主要是为了纪念耶酥在荒野禁食( )40天而绝食或忏悔。

    大斋期为信徒们提供了一赎罪(penance)、斋戒(fasting)、自制(self-denial)和忏悔(repentance)的机会,要求信徒们涤净过去一年中的劣行与罪过。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祈祷。

    这天晚上,教堂里灯火全部熄灭,意味着世界一片黑暗。

    等到午夜的钟声一响,神父手持一枝点燃的蜡烛(象征基督光芒),走进教堂,将各个教徒手中的蜡烛点燃,不一会儿,整个教堂被众多的蜡烛光照得通明,祈祷也就随之结束。

    复活节这一天要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 如“圣餐”等,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The Lord's risen)。

    然后人们互赠彩蛋(Easter egg),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的故事。

    按西方国家的习俗,彩蛋 和兔子是 复活节的典型象征和吉祥物。

    复活节的下一个星期一

    复活节星期一(easter monday)

    4月1日。

    愚人节(all fool's day)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

    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

    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说谎骗人,愚弄他人。

    骗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

    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 ( 4月愚人)。

    按照他们的习惯,当一个人成功地使别人受到愚弄时,他就会笑着说 ,这时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会跟着哈哈大笑。

    愚人节活动活跃气氛,放松一下大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本不是件坏事。

    但是开玩笑或愚弄人应该有个分寸,要适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骗术的高明,而不顾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一时高兴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mother's day)

    母亲节(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国家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

    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母亲节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据说当时在美国 Philadelphia 有一个小地方,人们之间彼此关系不十分友好,经常打架。

    当时有一位叫 Mrs 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她就开始了一个所谓“母亲友谊节”(Mother's Friendship Day)。

    在母亲友谊节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亲,并劝她们能和好如初。

    于 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儿Miss Anna Javis 继承了她的事业,继续努力,并决心建立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

    于是她开始给当时有影响的人写信,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她的努力下, Philadelphia 于1908年5 月10 日第一次庆祝了母亲节。

    每逢母亲节,做儿女的会送给自己的母亲节日贺卡(Mother's Day Cards)、鲜花(flowers)以及母亲们喜欢的精美礼物(presents)等,同时,在这一天做父亲的会领着子女们包揽家务,以便让做母亲的有个休息的机会。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father's day)

    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

    父亲节( Father's Day)起源与20世纪初的美国。

    据说当时在华盛顿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丧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亲抚养成人。

    父亲的这种既为人父,又为人母的自我牺牲精神极大地感动了她。

    长大后,她积极倡导父亲节,并说服当时华盛顿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礼拜仪式向父亲们表达敬意。

    后来在1916年她的建议得到了Woodwork Wilson总统的官方承认。

    从此父亲节便成为了美国的一项传统节日。

    按照习惯,父亲节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给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端到父亲的床头,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

    另外,父亲节这一天,孩子们还向父亲赠送礼物,所送的一般是父亲喜欢的衣服和爱喝的酒。

    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劳动节(labor day)

    这个的由来不用说了吧

    10月31日

    万圣节前夕(halloween)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11月1 日为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

    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万圣节被叫做 All Hallow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语是eve , 所以万圣节前夕便由Halloween + eve 演变成 Halloween 。

    在英国,万圣节前夕可以说是一个鬼节。

    因为大多数活动都与“鬼”有关。

    每到万圣节前夕这天晚上,人们就围坐在火炉旁,讲述一些有关鬼的故事,有时让一些在场的小孩听起来好生害怕。

    有的人把萝卜或甜菜头挖空,做成一个古怪的头形的东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内放上一枝点燃的蜡烛,看上去古怪、让人害怕,然后把它挂在树枝上或大门上,据说这样可以驱逐妖魔鬼怪。

    在美国,人们制作“杰克灯”或叫“南瓜灯”(Jack-o'-lantern)。

    小孩们身穿古怪的服装,头戴面具,装扮成鬼怪的形象,手里提着一盏南瓜灯,从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门口大声叫着“是请客还是要我们捣乱(Trick or Treat)。

    这时若主人不请客(treat ),这些顽皮的孩子就会动真格地捣乱(trick),有的在主人的门把上涂上肥皂或往玻璃上洒肥皂水;有的干脆把主人的门给卸下来;还有的顺手拿走主人放在门口的日常小用品等。

    但人们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客人一般还是欢迎的,并且事先都准备好糖果或零钱。

    听到这些小孩来到时,他们马上迎出来,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或零钱。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感恩节(tanksgiviing day)

    感恩节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

    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 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1. 起源

    感恩节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复杂的历史,这一段历史要从英国的宗教史说起。

    大约16世纪中叶,在英国教会()内出现了改革派。

    他们主张清除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烦琐的礼仪,取消教堂内华丽的装饰,反对封建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主张过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因而被人称为清教徒()。

    清教徒中又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

    温和派主张君主立宪,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利益。

    激进派则提倡共和政体,坚持政教分离,主张用长老制改组国会,代表中小资产阶级贵族的利益,后来遭到当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于是被迫逃亡国外。

    1620年9月,102 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木船(Mayflower)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发,经过将近3个月的海上漂泊,于当年12月23 日来到美洲的 Massachusetts 东南部的 Plymouth 港口,并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个印地安人的村落,他们发现村内无人于是定居下来。

    但是当时是冬天,又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袭等原因,到第一个冬天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50来人。

    但有幸的是,第二年的春天,这批幸存下来的移民得到了当地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

    善良的印地安人给他们种子,教他们打猎,教他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种庄稼等。

    就这样,在印地安人的帮助下,再加上移民们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1621年的大丰收。

    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移民们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

    于是他们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与邀请来的曾帮助过他们的印地安人一起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

    他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

    然后他们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己种的南瓜、红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肴,隆重庆祝上帝的赐予,这便是美国历史上的感恩节的开始。

    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宣布将11月26日作为过感恩节的日子。

    但一直到1941年由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全国统一庆祝感恩节的日子。

    12月25日

    圣诞节(chistmas day)

    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诞辰,也是基督徒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按基督教教义,耶稣是上帝之子,为拯救世人,降临人世。

    所以圣诞节又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清明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

    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

    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七夕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

    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

    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

    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

    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

    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

    甚至玩到四更鸡鸣。

    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

    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

    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

    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

    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除夕之夜 (NewYear\'s 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

    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此时,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

    来宾们把尊严和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

    大家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与平日的行为大相径庭。

    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的人们还要手 拉手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

    西方国家的复活节有各种风俗。

    比如,有的在复活节那天里烧毁犹大的模拟像,他是背叛耶稣的一个门徒。

    在忏悔日里,基督教徒要去教堂仟悔以赎罪、复活节星期一(Easter Mon-day)是复活节庆祝活动的高潮。

    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每年这天都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游行。

    有些西方国家在这天还要举行传统的“滚鸡蛋”活动。

    复活 节前40天称大斋期(Lent)。

    大斋期开始这天,基督教徒要举行礼拜仪式。

    牧师将棕们叶的灰—一基督徒称之为圣灰,涂在礼拜者的额前,惜以告戒教徒们生命之短暂,要行善事而赋人类之罪。

    复is节前的星期日称圣日(Holyweek)。

    这天基督教堂赠给礼拜者棕润以示纪念耶稣。

    传说耶稣是在星期日抵达耶路撒冷的。

    这天,他受到了耶路撒冷城民的热烈欢迎。

    人们在耶稣经过的路上铺上棕相枝,撒上棕桐叶。

    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移民们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

    于是他们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与邀请来的曾帮助过他们的印地安人一起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

    他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

    然后他们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己种的南瓜、红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肴,隆重庆祝上帝的赐予,这便是美国历史上的感恩节的开始。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