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读书小报怎么做

    读书小报怎么做

    先画好边框,然后选好要写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量画好图案,边框。

    读书小报的内容一般有:读书名言,读后感,读书小故事和读书的小笑话。

    读书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读书小故事: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定义

    指学校(通常指小学)中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而开办的报纸,一般会以彩色图文并茂的方式活泼生动地表现出来,甚至可以通过阅读富有人生哲理和智慧的文章,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想和收获,并撰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在纸上、黑板甚至墙上用硬笔书写、美化,或者写一些关于名人的著作,歇后语,成语接龙,故事,古诗,谜语等等。

    编辑本段

    怎样写

    写读书名言,读书计划的注意事项,一个好文章的赏析或体会,可以加上一两个小笑话,加上一些关于读书的图片。

    读书名言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顾宪成 (明代学者)

    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读书计划注意

    读书计划

    1 找出要读的书

    2 时间安排 (每月几本书 平均几个星期看完)

    3 每本书的作者的简介

    4 每本书的读后感

    文章赏析

    作者好象是以一个西方人的口吻来写作的,但无论如何还是脱不了自己东方女子的灵气,最后一段“独自归来的路上,瘦影在地。

    ——过去的一百二十分钟,憧憬在我的心中,如同做了一场好梦”,怎么看也这不可能是一个美国人的内心独白。

    以我看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概在于以国外人的视角来看一个旅居美国的中国女子的心底世界,但如果真是这样,不得不说冰心在本文上并没有获得十足的成功。

    如何正确读书:博览精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方法,也是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如今的出版物浩如烟海,其中优秀作品不少,但也充斥着不少无聊甚至有害的文章.如果不加以选择而一概接受,不仅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还会危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如古今中外大家作品,科普文章,时文选萃等,把好阅读第一关.

    其次,要教给学生朗读,默读,精读,跳读,速读,听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口眼耳神并用,高效率地完成阅读任务.

    第三,阅读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培养成勾画圈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加深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反复地读,反复地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名人名言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 德

    编辑本段

    读书小报的内容

    常用栏目

    读书之声

    读书之歌

    好书好读

    书斋细语

    书斋天地

    书声地带

    快乐书城

    飘满书香

    书海拾贝

    名人读书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凿壁借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

    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

    ”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书、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

    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

    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讯,五真正十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

    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开放分类:

    媒体,读书,报纸,美术作品,小学语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