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诗有哪些写法

    诗有哪些写法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

    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

    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

    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

    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

    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

    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

    “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

    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

    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

    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

    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

    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

    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

    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腊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

    看守”的“看”仍读阴平).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

    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外两种:

    平起: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

    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

    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

    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

    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

    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

    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

    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

    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

    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

    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

    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

    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

    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

    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

    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救.

    【对仗】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

    古籍大全:http://www.shidaquan.com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