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推荐一首270个字左右的古诗词

    推荐一首270个字左右的古诗词

    《月下独酌》

    1、《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

    组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

    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3、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

    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

    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4、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

    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

    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5、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

    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

    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

    接着论人。

    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

    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

    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

    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

    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

    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

    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6、第三首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

    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

    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

    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

    不止不行,不塞不流。

    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

    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

    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7、第四首诗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

    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

    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

    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

    然后,诗人又拿神仙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乐胜于神仙。

    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

    8、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便可以感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愁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