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苏轼的三个老婆是谁有那些典故

    苏轼的三个老婆是谁有那些典故

    1、发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

    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朝云墓献给了妻子的亡魂。

    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第三任妻子是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在他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

    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

    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

    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

    坡亦未以为当。

    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坡捧腹大笑。”

    扩展资料:

    1、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内丹家[1]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苏轼主要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

    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

    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闰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朝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