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居庸关云台历史

    居庸关云台历史

    居庸关云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北的居庸关关城内,是元代大型过街喇嘛塔的基座。

    1961年,居庸关云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居庸关过街塔,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是三座建立在高台上的白色覆钵式塔,称为「过街三塔」,元末明初毁于地震。

    三塔原为其北永明寺(亦毁)的一部分,建筑学家林徽因考证后认为它们的制式应当与法海寺塔相类似。

    明代时,由于三塔已圮毁,便在塔座上建了一座佛祠,塔座则被称为「云台」, 取“望之如云端”之意。

    正统四年(1439年),佛祠被毁,于是又建一座寺院泰安寺,最终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失火烧毁,故今仅存塔基,其「云台」之名亦沿用至今。

    云台石刻堪称一绝。

    券门内两侧右壁及顶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动,雕刻技艺高超,六种文字的石刻经文、咒语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

    据专家考证,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萨迦教派的特征。

    进入券门两壁刻四大天王像。

    天王身躯高大,怒目圆睁,并有厉鬼在其左右,是护持佛法,镇守国家四方的尊神。

    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

    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

    券门两壁四天王的空间处,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儿、西夏、汉等六种文字镌刻的《如来心经》经文、咒语、造塔功德记等,西夏文是纪录我国古代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创制于公元1036——1038年间,当时约有六千多字流行。

    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师八思巴创立的蒙古新字。

    它脱胎于藏文,采用拼音的方式书写,并于公元1269年颁诏推行。

    以上两种文字流传时间很短便废弃不用,而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券门顶部刻有五个曼荼罗,即五组圆形图案式佛像,佛界称其为坛场。

    坛场的设立有保护众佛修炼铁,防止魔众侵犯的意思。

    五曼荼罗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为: 释迦牟尼佛(如来佛)、阿弥陀佛(菩萨形)、阿佛(菩萨形)、金刚手菩萨、普明菩萨。

    其中除释迦牟尼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萨在此显现,则有四方教主的意思。

    五曼荼罗连同其他佛像,共197尊。

    券顶两侧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围还分别刻有小佛102座,共计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

    这些小佛,是明朝正统年间,修建泰安寺(1443——1449)时,由镇守永宁(今延庆县境)的太监谷春主持补刻的。

    连同十方佛下的菩萨、比丘,券项两侧部共有刻像1060尊。

    券门的南北券面上,雕刻着造型独特、别具一格的一组造像,其中有大鹏、鲸鱼、龙子、童男、兽王、象王等等,佛界称其为“六拿具”。

    大鹏寓意慈悲鲸鱼为保护之相,龙子表示救护之意,童男骑在兽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资在天,而象王则有温驯善师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纹饰为交杵,又称羯魔杵、金刚杵。

    原本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在此为断烦恼、伏恶魔,护持佛法的法器。

    鉴于云台刻石造像的历史与文物价值,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云台刻石造像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3738.htm?fr=ala0_1_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