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谁有阿
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案
1.(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
(2)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
【解析】本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丹阳送韦参军》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1]丹阳郭:地名。
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二)《暮春浐水送别》送别赏析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
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 绿暗红稀出凤城 ”。
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 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凤城”,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
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
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浐水。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
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
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2.(1)晚:归艘 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3.(1)【答案】“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附《新雷》注释】:
①“千红万紫安排着”,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
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
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②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
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
《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
”《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
”此诗题当取其义。
③造物:指天。
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
《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
”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
《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
④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新雷》诗写的是迎春的情景。
“造物”就是大自然。
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
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
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2)【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4.(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诗歌鉴赏所选材料是元曲[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元曲在已往的高考题中并不多见。
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飘渺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
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
含蓄蕴藉又不失明朗畅达。
5.(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6.(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
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
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
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
“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
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
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
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
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
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
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
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
7.(8分) ⑴.(1分)曲牌
⑵.(3分)B
⑶.(4分)“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8.[1] 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解析】
[1]描述的情景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五更”照应标题中的“晓”,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是从“驿亭”出发“上空泠”;人物除了纤夫,自然包含着作者;事件是“上空泠”峡。
[2]前两句的写景叙事是为后面的言情张本。
一“惯”字写出了艰难挫折对他来说
是常有的,而“不解”则突出了诗人根本不把它们放在心上,天大的困难也毫不畏惧,依然能冷静地“卧听”对待。
诗人的自信豁达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考点】该题考查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易错点】⑴易漏掉作者的情况,⑵易漏掉表现手法及作用。
【备考意见】鉴赏是语文高考能力的最高级,也是高考的一个难点。
面对一首诗,一定要把它读懂,能整体把握其大意,头脑中再现出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审视诗歌标题入手,推敲诗歌意旨。
作为文章眼睛的题目,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的含有“怨、愤、哀、哭、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更是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
然后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意象是倾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
看到某个意象,就应自然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如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即具有了惜别、留恋之情,还可表达思乡怀远之意;松竹梅代表了人的高洁品行。
组织答案时应使用术语,学会规范表达,以简洁文字,节省时间。
思想感情方面有怀古伤今、忧国忧民、归隐田园、建功立业等,表达技巧方面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画龙点睛等,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淡雅、清新自然、平白如话、典雅绮丽、含蓄隽永、活泼明快等。
9.(8 分)(1)(4 分)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答出几枝鲜花的,给 1 分;答出沾着水珠等意思的,给 1 分。
不是为惜春伤怀。
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枚”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春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答出不是惜春伤怀并答出两方面理由的,给 2 分;答出不是惜春伤怀但只答出一方面理由的,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2)(4 分)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答出下阙内容的,给 2 分;答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