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诗歌欣赏题目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 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 “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十年浩劫,是漫漫长夜,没有星斗,没有月光,甚至连磷火也没有.但是,渴求光明的心却是压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无知到觉悟,由困顿到解脱,都是在这茫茫“黑夜”里完成的.因为是黑夜,就不可能不是黑夜的眼睛.这是移就.黑色的眼睛也是变异物,喻为被扭曲的灵魂,或者笼罩的阴影,从阴影里裂变出来的寻找真弄虚作假的光明.是挤出蚕茧的蛾子,是沟坎上流过的溪水,是地平线上跃起的太阳.毕竟封锁不住,历史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诗的全部内容,先不说对由于他的赏析,因为我基本也是理解的模模糊糊,但我却从中领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量变引起质变.诗题为《一代人》,可以理解为和也给了“一代人”黑色的眼睛,使一代人开始觉醒,并越来越强烈地去寻找光明,从而使“一代人”拥有强大的面对黑暗的力量.众所周知,黑是因为不反射光的缘故,是扼杀光明的结果,这本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于是,“一代人”便拼命地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并吸收光明.
从古至今,这一哲理一直存在,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到那“一代人”的年代人民群众的奋起反抗,再到当代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从中等生变为尖子生的过程,无不是验证了这一长存却又永不会过时的哲理,也证明了他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顾城的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一个,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两行;并且最抽象最深刻的意见也被诗人顾城用天才之指点化成了最直观的意象.一个痛苦彷徨的青年默默的坚守自己内心的纯真光明,他不寄望世界为他改变什么,因为他的圣洁心灵永存,这样他就满足了.这首诗写在文革后,写的是文革这一代不屈的青年,虽然饱受黑暗,但是仍然不放弃对光明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