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中的多音字
《七律.长征》中的多音字:
1、长 【cháng】【zhǎng】
2、难【nán】【nàn】【nuó】
3、只【zhī】【zhǐ】
4、乌【wū】【wù】
5、蒙【méng】【mēng】【měng】
6、磅【bàng】【páng】
7、大【dà】【dài】【tài】
8、 横【héng】【hèng】
9、更【gēng】【gèng】
10、过【guò】【guo】【guō】
11、尽【jìn】【jǐn】
原诗:
《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历史》确定:“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
逄先知主编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也认定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时间为1935年9月27日。
可以认为: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
然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途经通渭重镇榜罗后到达通渭县城;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了副排级以上的干部会议,而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他的《七律·长征》。
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创作于中央红军长征接近胜利之时。
二、1935 年9 月29日,在甘肃省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朗诵诗作,说明《七律·长征》这首诗已经基本成稿。
三、《七律·长征》这首诗初稿的形成时间可以推断为1935年9月29日当天甚至更早。
四、毛泽东对长征感受颇深,感慨良多,所以他曾经写下好几首关于长征题材的诗词。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成稿之后,毛泽东多次示人,文庙街小学会议上朗诵,在瓦窑堡的窑洞里抄写,都可以作为例证。
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到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
五、写诗填词毕竟是艺术思维的创作活动,一般不会留下确切的历史记载,作者自己也未必能准确记住创作时间。
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于1935年10月,长征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七律·长征》是带有“总纲”性的一首诗。
因此,到1963年毛泽东给自己的诗作标注写作时间时,很自然地把将其确定为1935年10月,这种理解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七律·长征》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