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什么是虚写
发布者:丁龙东2019-11-16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
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
”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
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