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用什么说话
阎肃老先生的歌词总写得经典隽永、意蕴悠长,一经演绎,总会红透大江南北,大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阎词”之势。
这不,《唱脸谱》我还没上呢,学生就能齐唱了,还京韵十足呢!但我思量,这篇作品作为课程资源进入语文教材,肯定不只是让学生背背唱唱,再了解京剧与脸谱的艺术成就那么简单吧?前者已无劳我费神,后者我请了一位出身戏剧世家的学生上了第一课时,也达成目标。
那么作为语文课、语文老师,我们的价值何在呢?思之不得之际,忽然想到:阎老先生的作品如此炙手可热,究竟魅力何在呢?诗词究竟是用什么说话呢?这么一想,教学的线索、目的、价值就不期而至了。
一、从无疑处质疑师:有个问题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诗词究竟用什么说话呢?生齐答:词语和句子呀!师:词语和句子背后又站着些什么呢?生(略一思量):内容、情感和思想。
师:就这些吗?生(打量诗歌一会):还有标点符号。
师:但老师有一点不明白,所有的诗词都是用这些说话,但为什么有的词写出来没人要、没人唱,唱了也不火;而有的词作家写出的作品却一词难求呢?比如阎老先生的作品就是后者。
课堂陷入了沉默——可贵的沉默。
二、用音韵说话师:这样吧,我们再来研究研究《唱脸谱》,看看能否从中找到奥秘所在。
比如,这首词押什么韵呀?生(有点活泛):a韵。
师:我们发a这个音时,嘴巴怎样?生(大大张开嘴巴):嘴巴张得很大。
师:那你们想过阎老先生为什么选择这个韵脚吗?生都摇摇头。
师:李清照的《声声慢》还记得吗?背一背,看看它是什么韵?张嘴怎样?生开始“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起来。
生:押i韵,声音都在唇齿之间。
师:再比较一下,这两首词的情感一样吗?生:不一样。
《唱脸谱》充满自豪和赞美之情,而《声声慢》满腔的忧愁郁结。
师:将韵脚与词的情调联系起来想想,你们能发现什么?生(似有所悟):老师,是不是a韵表达赞美、自豪这样的情感?《爱我中华》也是a韵。
而i韵表达一些缠绵悱恻的情绪呢?师:你们真算是阎老先生的知音啊!不同的韵脚表达的情绪倾向是不一样的,任何有修为的诗词作家,写诗作词时,对韵脚的选择是相当谨慎的!关于韵脚的问题学问可大了,究竟有多少韵脚,每种韵脚适合表达什么样的题材与情感,我们以后还要继续研究,但至少你们现在知道了经典的诗词是用音韵来说话。
诗歌还用什么说话呢?我们继续在《唱脸谱》中寻寻觅觅。
三、用节奏说话师:现在我们来合作读词的第二节,老师读上句,你们对下句。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生: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师:黄脸的典韦,生:白脸的曹操,师: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生愣了几秒种,一生机灵地读起来:灰色的精灵笑哈哈师:这一节没有“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的对句,你们就从第三节寻找到了,这说明什么?生:第二节与第三节是对称的。
师:还有一种方法。
当对不上时,我们可以利用搜集的人物故事改编词句,比如按“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的形式,你们可以怎么改“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这两句呢?生翻看着资料后说:黄脸的典韦战宛城,白脸的曹操分三国。
师:改得很巧妙,对得很工整。
那你们再将自己改后的句子放进第二节再读一读,看看读着可舒服?生依依呀呀读起来,却发现无法像起初那样抑扬顿挫了。
师:有什么感觉?生:整齐倒是整齐了,却没什么变化了。
师:那再与原作比一比,看看原来的第二节什么在变?生:节奏。
师:从中你们发现了诗歌还用什么说话了吧?学生顿悟般地用力点头。
反思:“合辙押韵”对诗词功底深厚的人而言,只是一个常识,可是对在白话文的语境中长大的孩子而言,基本是个秘密。
就算知道这个概念,也不知道有些什么韵、怎么押,哪些节奏、如何变化,更不知道怎么把韵脚、节奏与诗词的情感、形式联系起来,所以纵然学生能将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也是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混沌水平。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当老师课前读懂了每一篇文本的秘密,课堂上以各种策略如对比、修改、体悟等方式揭开“形式”神秘的面纱时,不就是在语文意识的烛照之下做语文的事吗?同时,老师的价值、课程的意义都因此而得以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