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赣洲通天岩作文600~1000字
前面加个开头。
情苑
人间真情之兄弟情、夫妻情、同志情、恋情、爱情,情感交融你看,风动石的门楼,从风动、石动到心动、行动,将人间各种情在通天岩的情苑里演绎出来。
相伴着蓝天、白云和芳草,仰卧在草地上,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鸳鸯戏水”、“心心相印”、“丘比特神箭”、“情窦初开”等一组组生机勃勃的植物艺术造型带给您星星点点的回味任您陶醉、任你释怀和遐想。
此外,在情苑绿草地上,9.99米高的滴水观音正接受天下众生的祈盼。
龙凤苑
龙凤苑与情苑相连,这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者曾在此采集过石斧、石锛、石镞和较多的料石及打制石坯后抛弃的石料残片,还有篮纹、绳纹等纹饰的印纹陶片。
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通天岩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
龙凤苑高坡处,坐落着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着“风调雨顺”四大开王。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又建了生态迷品、喷水叠泉、嬉水旱泉、人生荟萃园、通天桂、百米长廊、十二生肖园等一批游乐休闲景点。
观心岩
进入景区山门,沿着青片石铺就的石径,踏汀步、绕水塘、登石级,穿过一条幽静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现一僻静的洞窟。
林木茂盛,道路崎岖,这就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讲学之处。
此处大洞套小洞。
小洞内,阳明先生正在给其弟子陈九川、邹守益讲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学生强调自我修身,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后人把他讲不之处叫“观心岩”。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在赣州任赣南巡抚,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当时,王阳明在赣南平定“宸濠之乱”。
闲遐之时,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
他在赣州讲学期间,为其发展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忘归岩
沿石级而行,山腰有一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时节,游人行至此处,但觉清风徐徐,疲惫顿消,令人乐不思归,故题名为“忘归岩”。
在忘归岩左侧陡峭的山壁上有一品巨大的题刻,这品题刻高3.5米,宽2.3米,全文艺报6字,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气势磅礴,如日月行空.李大正是南宋福建建瓯人,与辛弃疾交往甚厚,曾在赣州任提点坑治一职(管铸造钱币的官)。
在整个忘归岩题刻中,要数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的这首五言诗最有价值了。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
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它既写景也表达了王阳明先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穿过忘归岩,眼前豁然开朗,满目翠色扑面而来,抬头仰望,但见峭壁凌空,在悬崖绝壁中,保存有题刻18品,十八罗汉像保存有6尊。
大家看这一尊北宋时期的“送子罗汉”,这尊左手支撑头部,右手托麒麟放于小腹部,左腿盘而右腿屈,是一尊能给人带来欢乐和喜庆的罗汉。
龙虎岩
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和约一百米,因有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
这尊造像叫龙树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金龙和双虎是其护卫神。
在他的左边刻着一条金龙,金龙的后身掩在石岩之中,前爪张开象在悠闲行走的样子。
右边是两只白虎石雕,它们好象在龙树王身边玩耍嬉戏。
整座雕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龙虎闲情嬉戏图》。
在这组造像的旁边岩石上,刻着“同心岩”三个字,这是明代刘昭文题写的。
当时他游通天岩,看到这组雕像后颇有感触,慨然题下了“同心岩”三字于岩石上,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希望朝廷上下官员不要“龙虎相斗”、“龙虎相争”,要友好相处,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
另外山岩上这两尊降龙、伏虎罗汉像,同属于沿忘归岩一线的十八罗汉系列,都是宋代造像。
龙虎岩也是通天岩景区中保存摩崖题刻最多的岩穴。
共有历代名人题刻39品。
其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造像记、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
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其中有一篇游记是通天岩文字最多的题刻,全文406字。
在这众多的题刻中,宋代陈世雄的题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这篇游记作于南宋绍兴期间。
其时,赣南山区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而这篇游记的前半部分,记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镇压发生在大余县境内的一次农民起义,其时间、地点、人物都确凿可信。
这对于农民战争史和赣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明朝万历年间的唐邦佐,在通天岩留下了三品诗文,其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手迹,是通天岩摩崖题刻中的艺术精品,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融诸家之长,无论是运笔、结构还是章法,都有独到之处。
唐邦佐是浙江兰溪人,进士出身,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赣州任通判,相当于幕僚顾问这类职务,是个闲职。
此公虽才华横溢,但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以为怀才不遇而目空一切,他在镌刻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职大的人旁边,并将前人的题刻凿去,以发泄他的不满。
这一点,自然要受到后人的指责。
通天岩
石窟的中心景区——通天岩了,这是一处天然环形山壁。
通天岩风景区包括古代石刻区和现代休闲区二部分。
古代石刻区是景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它主要是由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五个岩洞组成。
在通天岩的悬崖峭壁上,雕凿着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最早的作品。
你看这尊双手合十的观音造像,她头戴宝冠,面像丰圆,披垂肩,宝缯下垂,佩项圈臂钏,短璎珍,裙带穿环从腰际垂下,足踏莲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
中科院专家宿白于1991年对通天岩石龛造像考察后曾作诗:“早刊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
在悬崖峭壁中,有一组石龛造像,佛主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作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他们面相方圆,神态庄严。
由这组造像向两侧延伸的悬崖上刻有层层排列的浮雕五百罗汉像,体态自然,表情各异,形成拱卫格局,气势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
这里,集中了佛国世界的精华,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场所。
南宋工部尚书胡榘(时任赣州知军)在《游通天岩》一诗中写道“万龛石佛坐观空,安用悬崖架梵宫;纵使风雷窒岩窦,此心元自与天通》。
”说明通天岩早在唐、宋时期就佛龛遍布,香客不断。
广福禅林
在通天岩这一中心景区,还有依山而建的“广福禅林”、蒋介石打算关押张学良将军的“双桂堂”、苏东坡与阳孝本会谈的遗址“阳公祠”、“蒋经国避暑山房”等。
如今,广福禅林香客云集,前来祈福求愿的人络绎不绝。
在广福禅林的西侧,有一“阳公祠”,原为“广福寺”禅房,为祭祀本地名人阳孝本而立为祠。
翠微岩
紧邻通天岩,是翠微岩,这里有宋代李大正所题“通天岩”三字。
岩窟下,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的隐居处。
岩壁之上,刻有宋代虔州(赣州)知州林颜、丞相薄宗孟和阳孝本三人唱和的诗词。
这里还有通天岩年代最早的一品题刻,它雕刻于熙宁六年(即1073年),距今己有九百余年历史了。
位于翠微岩的大肚弥勒佛造像,其题材特异,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终曲。
到这里,古代石刻就游完了,我们可以一起对这些古代石窟艺术作一归纳。
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四级组,第一组是唐代末的8尊造像,位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处,这是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
第二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岩山岩上部开凿的五百罗汉拱卫毗卢遮那组群造像,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可惜只能隐约见其影子。
第三组是北宋后期以明鉴和尚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沿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一线分布,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
第四组是南宋初年赣州城内居民朱氏施造的这尊大肚弥勒佛造像。
而摩崖题刻,上起北宋,下至民国,900余年从未间断,最早的就是翠微岩上部正中这幅,时间为1073年,“莆阳陈进之率温陵林安节、杨子常、肖如晦、曾宝臣,熙宁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来”。
年代最晚就是忘归岩正面的“可归”两字,时间为1948年。
往前走,有两条路,一条是上山顶往东,到望江亭。
另一条是一直往西,到现代休闲区。
山巅的望江亭,明代叫“元武殿”(俗称“雷公殿”)。
1963年重建时,改成仿天坛形式的三层楼阁。
1964年,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视察赣州市,题为“群玉阁”,游人登阁远眺,但见“赣江如带、群山若瓜、瓠蔓引烟、气迥薄隐”,一派山川秀色,尽收眼底。
加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