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赣州通天岩的景点介绍和一些流传的故事

    赣州通天岩的景点介绍和一些流传的故事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郊6.8公里处,面积为6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

    这里岩深谷邃,树木参天,丹崖绝壁,风景秀丽,是一处发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

    因为“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通天岩。

    自唐代以来,风光旖旎的通天岩就被开创为石窟寺。

    至北宋时期,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开创达到了高潮。

    尽管与我国众多的石窟比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积、数量以及造像尺度、规模都不算大,但相对而言,它却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它又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群,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现保存着唐宋以来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国的题刻128品,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

    通天岩风景区包括古代石刻区和现代休闲区二部分。

    古代石刻区是景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它主要是由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五个岩洞组成。

    进入景区山门,沿着片石铺就的石径,踏汀步、绕山塘、登石级,穿过一条幽静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现一僻静的洞窟。

    这里林木茂盛,道路崎岖,这就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讲学之处。

    此外大洞套小洞。

    小洞内,阳明先生正在给其弟子陈九川、邹守益讲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学生强调自我修身,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后人把他讲学之处叫“观心岩”。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在赣州任赣南巡抚,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当时,王阳明在赣南平定“宸濠之乱”。

    闲遐之时,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

    他在赣州讲学期间,为其发展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沿石级而行,山腰有一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时节,游人行至此处,但觉清风徐徐,疲惫顿消,令人乐不思归,故题名为“忘归岩”。

    关于此丹霞穿洞,流传着一个优美而动听的故事。

    从古至今,赣州城就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好地方,但却一直没有出过一个有名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风水学的说法,就是因为下游赣江的泄口太大,好风水留不住,都随滚滚的江水北流而走了,所以赣州城下游的吉安一带倒出了不少名人。

    古时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赣州城的好风光,他在蓬莱仙境挑选了两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这两座山放在储潭西岸和东岸的储山一起锁住水口。

    当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岩附近时,不料被这里的土地公公发现了,这位土地公公看见如此漂亮的两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这位土地公公便学公鸡叫。

    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为他们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

    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将两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这两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岩。

    至今,通天岩景区的忘归岩和礼佛岩,各有一个贯通的山洞,传说就是当年那位大仙挑山时用竹扛串出来的。

    传说归传说,其实,几十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后来随着地壳运动,陆地上抬,海水下退,又经过风雨侵蚀,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往上看,这一层一层的岩层,就是海水冲刷留下的痕迹。

    瞧!这里岩深谷邃,石窍玲珑,在红色基岩上发育的沟谷纵横交错,沟谷的两侧,是高达数十米的丹崖赤壁,沟谷的底部,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蕴藏着勃勃生机,这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在忘归岩左侧陡峭的山壁上有一品巨大的题刻,这品题刻高3.5,宽2.3,全文36字,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气势磅礴,如日月行空。

    李大正是南宋福建建瓯人,与辛弃疾交往甚厚,曾在赣州任提点坑治一职(管铸造钱币的官)。

    当时,赣州是全国铸造钱币的一个点,由此可说明,早在八百多年前,赣州经济就很繁荣,冶金业很发达。

    大家看看,这品题刻的侧上方,有尊罗汉雕像,据说是李大正花钱请来专门看守这品题刻的,他目不转睛,多么尽心尽责,惟妙惟肖啊!

    在整个忘归岩题刻中,要数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的这首五言诗最有价值了。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圆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

    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它即写景也表达了王阳明先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其中石床凉就是指这个洞两边的供游人休憩的石床。

    这首诗对其后四百余年影响颇大,一些文人墨客来游,因仰慕阳明先生之名,所作诗篇多为步阳明先生之韵而唱和。

    穿过忘归岩,眼前豁然开朗,满目翠色扑面而来,抬头仰望,但见峭壁凌空,在悬崖绝壁中,保存有题刻18品,十八罗汉像保存有6尊。

    大家看这一尊北宋时期雕刻的“送子罗汉”,这尊左手支撑头部,右手托麒麟放于小腹部,左腿盘而右腿屈,是一尊能给人带来欢迎和喜庆的罗汉。

    不知从何年开始,赣州的百姓中出现了这么一习俗,即已婚的育龄妇女,背向这尊罗汉而立,用小石子向后抛打,如果打中了这尊罗汉的生殖器部位,就一定会生下胖儿子。

    据老辈人说,向这尊罗汉投石求子是十分灵验的。

    数百年来,这尊罗汉不仅没有享受到人间烟火,反而不知挨了多少石子,现在已是遍体鳞伤,面目全非了。

    有些习俗的东西是愚昧的。

    现在人们的观念变了,反正只准生一个,男女都一样,都是生命的延续,都是掌上明珠。

    到这里丢石子的人基本上没有了。

    保护文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了。

    我们的社会应该倡导这种良好的风气,希望大家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爱护这里的文物!

    我们边走边欣赏这些工艺精湛、神态各异的罗汉像。

    这些罗汉像,有的是被风化、有的是被破坏了。

    那尊双手合十、胸前挂着一串佛珠的罗汉是捻珠罗汉,它是十八罗汉中保存最好的一尊。

    这得归功于当地百姓。

    在“文革”期间,他们用泥巴把整尊罗汉像敷住,这才使这尊罗汉像秋毫无损。

    再往前走,大家看到的这幢建筑,就是蒋经国先生在赣州任国民党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时建造的赣南最早的一个舞厅。

    1939年蒋经国先生来到赣南,他提倡新生活运动。

    通天岩离赣州不远,风景又秀丽,他在这里建一座舞厅,每逢周末,他就带着属下官员到这里跳舞,这也是他的新生活的一项内容,前面还有一处他的避暑山房。

    舞厅边上这块碑上,书写“江南第一石窟”六个大字,是蒋经国先生当年的秘书袁清夷先生题写的,他没有去台湾,解放后他是齿轮箱厂的职工,现在还健在,常教小孩子们学学书法。

    沿着林荫小道前行,步入龙虎岩。

    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长约一百米,因有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

    这尊造像叫龙树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金龙和双虎是其护卫神。

    在他的左边刻着一条金龙,金龙的后身掩在石岩之中,前爪张开象在悠闲行走的样子。

    右边是两只白虎石雕,它们好象在龙树王身边玩耍嬉戏。

    整座雕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龙虎闲情嬉戏图》。

    在这组造像的旁边岩石上,刻着“同心岩”三个字,这是明代刘昭文题写的。

    当时他游通天岩,看到这组雕像后颇有感触,慨然题下了“同心岩”三字于岩石上,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希望朝廷上下官员不要“龙虎相斗”、“龙虎相争”,要友好相处,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

    另外山岩上这两尊降龙、伏虎罗汉像,同属于沿忘归岩一线的十八罗汉系更,都是宋代造像。

    龙虎岩也是通天岩景区中保存摩崖题刻最多的岩穴。

    共有历代名人题刻39品。

    其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造像记、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

    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其中有一篇游记是通天岩文字最多的刻,全文406字。

    在这众多的题刻中,宋代陈世雄的题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这篇游记作于南宋绍兴期间。

    其时,赣南山区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而这篇游记的前半部分,记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镇压发生在大余县境内的一次农民起义,其时间、地点、人物都确凿可信。

    这对于农民战争史和赣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明朝万历年间的唐邦佐,在通天岩留下了三品诗文,其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手迹,是通天岩摩崖题刻中的艺术精品,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融诸家之长,无论是运笔、结构还是章法,都有独到之处。

    唐邦佐是浙江兰溪人,进士出身,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赣州任通判,相当于幕僚顾问这类职务,是个闲职。

    此公虽才华横溢,但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以为怀才不遇而目空一切,他在镌刻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职大的人旁边,并将前人的题刻凿去,以发泄他的不满。

    这一点,自然要受到后人的指责。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