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古诗词+评析急急急

    求古诗词+评析急急急

    《滁州西涧》——赏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鉴赏]此诗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清幽的芳草在涧边寂寂地生长着,幽草附近,有深密的树林,林中有黄鹂在鸣唱。

    傍晚之时,春雨急骤,涧中之水横冲直撞奔突而流,野外的渡口一片安详,周围了无人踪,只有渡船横在河中。

    此诗动静结合,风格深远,如一幅清幽的水墨画。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

    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

    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出墙外来了。

    赏析: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

    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

    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

    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

    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来怜屐了。

    从诗句上看,此诗点化了叶绍翁的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他年青时曾任彭泽县令时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后因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得去职归隐。

    他的作品,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描绘静谧田园生活和淳朴的农村景物的田园诗,历代诗论把他归为“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

    他的诗开创了文学史上“田园诗”的流派。

    他的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辞》、诗歌《饮酒》等。

    有《陶渊明集》。

    此诗是一首五言古诗。

    2、这首诗的主旨。

    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作者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3、对诗是怎样融写景、说理、抒情于一体的。

    全诗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影,是融情于影,这样就融写景、说理、抒情于一体。

    4、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的理解。

    “菊”是高洁的象征,“采菊”这一生活片断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洁身自好,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表明诗人是无意中见到南山,这样就把人与物融为一体,闷与境会,烘托出一个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诗人形象。

    这里有好多。

    自己看看有没有喜欢的:

    http://bbs.pep.com.cn/thread-28180-1-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