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李东阳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代已进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它的文化也已不如汉唐两宋那样的朝气蓬勃和雍容大度。
但依然出现了茶陵诗派、阳明心学、晚明小说以及西方科技的输入等前代所没有的文化现象。
其中,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就是明长沙府茶陵州人。
茶陵,原名茶乡,因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陵寝在此而称“茶陵”,古代属长沙府治,屡出诗文名家。
如遭遇元末民乱的李祁,别号不二心老人,避居乡间30年,著书作诗吟咏不辍,所撰诗词达1000首,被誉为元明之际湖湘第一诗人。
李东阳的父亲李淳,号憩庵,年轻时家庭贫困,但勤奋好学,他认为书法应师法自然,不能私意矫揉造作,并特意撰写论文阐述永字八法,共变化32势,结构84式。
李淳早年参加科举失败后就绝意仕进,以教私垫为业,他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朝夕督导习字作文,为李东阳今后成为诗文大家奠定了基础,因此后来李东阳的朋友刘大夏评说:“李东阳一生事业上获得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他父亲的培养教育。”
在这样浓郁的家乡和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李东阳幼年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
4岁时,他随父亲在北京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宇,被京城中人视为神童。
顺天府官员把他推荐给景帝,他当着景帝的面写了“龙、凤、龟、麟”等10多个大字,景帝看了非常高兴,赐给他一些珍奇水果和金银元宝。
之后,景帝又两次召见李东阳,并要他试讲《尚书大义》,景帝也很满意,准予他进顺天府学读书。
成年后,李东阳又刻苦师法颜真卿,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人们称赞道:“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
1464年(明英宗天顺八年),李东阳考中进士之后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郎。
1490年(弘治八年)李东阳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时人称他为贤相。
晚年时因见太临把持朝政,武帝荒淫无度,自己多次上疏进谏又毫无效果,李东阳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辞去首辅职位回乡养老。
李东阳不仅以书法闻名,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入阁相18年,在朝时间长,地位高,不仅自己才学渊博,又能奖励后学,推荐隽才,因此不少文学之士都围聚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诗人派别。
李东阳也就在明中期一度领导文坛。
因而《明史·李东阳传》写道:“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
明初,全国曾流行台阁体,它因形成于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台阁重臣而得名,大多粉饰承平,歌功颂德,文辞雍容典雅,逸适安闲。
到明中后期,这种文体受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复古派的反对。
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摹拟复古。
而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则是从台阁体到复古派之间的一个过渡流派。
李东阳的一些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和民间的生活。
他在1472年(成化八年)回到湖南长沙时在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中写道:“湖南近凋瘵,叹息为苍生。
”后又在题为《浮客户》的诗中描写船民生活:“江南人家船为屋,白发长年水中宿。
生儿不识徒步劳,生女赤脚随波涛。
”白发苍苍的老人仍必须长年漂泊于水中,即使是小孩也要随波逐涛,劳动者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
在家乡茶陵,李东阳又吟道:“春尽田家郎未归,小池凉雨试衣。
园桑绿罢蚕初熟,野麦青时雉始飞。
”写出了农村妇女春末夏初正葛布缝衣,摘桑养蚕一派劳动繁忙,生机勃勃的景象。
透过这些诗,反映出李东阳关心民间疾苦的忧国忧民之心。
李东阳的诗中还有对长沙、茶陵民间特有风俗习惯的描写。
“江头彩旗耀日明,船上挝鼓不停声。
湖南乐声君记取,五月五日潭州城。
”这是端午节长沙百姓龙舟竞渡的欢腾场面。
“杨柳深深桑叶新,田家儿女乐芳春。
羊击禳瘟鬼,击鼓焚香赛土神”。
这是明代茶陵农民春天社日的习俗,洋溢着盎然生机。
李东阳善于写景,他在长沙写下的《游岳麓寺》吟道:
“危峰高瞰楚江于,路出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到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这首诗写出了山的高峻,道的险曲,寺的宏伟,景的幽深,并透出一股孤独苍凉之气,是历代吟咏麓山诗词中情景交融的一首。
李东阳的许多抒怀诗感情真挚,思味隽永。
他的好友、湖南同乡彭民望失意归乡后,李东阳从北京写了一首《寄彭民望》赠他:
“所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堪短,夜雨红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张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诗中引典抒情浑然一体,对友人沉沦不遇、晚景凄凉的状况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据说彭民望读了诗后潸然泪下,悲歌数十遍不休,不到一年就郁伤死去,可见这诗感人之深,李东阳作诗强调宗法杜甫,注重诗歌声调的轻重清浊,高下缓急,用安的虚实,结构的起承转合,并在这些方面颇有心得,从而对前后七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他所写的《拟古乐府百首》以乐府体诗作史论,成一家之言,也从形式上为前后七子拟古诗的创作开了先河。
茶陵诗派这种承前启后的作用,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
李东阳的散文不及诗那样有名,但也撰文流畅典雅,少用生涩辞语,因而也具特色。
他先后主持或参与《通鉴纂要》、《大明会典》、《孝宗实录》的编撰,所以《明史》记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李东阳为官清廉,虽身居宰辅却无多少私产积蓄。
休官家居后,生活常常感到桔据,幸好他的书法闻名,求其诗文书篆的络绎不绝,李东阳就以此来补贴家用。
一天,他夫人展纸磨墨侍候他落笔,但李东阳因感到疲倦而想改日再写。
夫人笑道:“今日方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他才高兴地挥笔作书,一时传为佳话。
1516年(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病逝,享年70岁,赠太师,谥文正。
有《怀麓堂集》100卷传世,明清两代此书多次刻印,流传广泛,并收入《四库全书》,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书籍之一。
有学者评论李东阳:“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
每晚豪伸纸,无趣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这也算得是对这位湖湘学人的盖棺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