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老北京的哈德门为什么叫哈德门

    老北京的哈德门为什么叫哈德门

    崇文门早在元代的时候叫做哈德门,俗称文明门、海岱门,现在的崇文门是明清朝时改的名字(左文、右武,右边是宣武门),一般老北京都会称其为哈(音三声)德门 。

    资料:

    1.

    哈德门又称文明门、海岱门,始建于1268年,历经元明清三朝近800年历史,因是向皇城内运酒的专用通道,被称为“酒门”,又称“酒道”,因之闻名于世。

    “酒道”是中国酒文化中终极之大成。

    谐音又称为“哈达门”,官方称呼为“崇文门”。

    因为才子赶考必经之门,被称为“幸运之门”,又因明清时期在此设立税务司,又被称为“财富之门”,是京都九门之中颇具声名的名门之一。

    2.

    哈德门这一名称在元朝时因为元朝哈达王府在门内得名。

    元朝的文明门,在当时又叫哈达门。

    《日下旧闻考》引晰津志》说:"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

    "哈达大王为何许人,已不可考。

    "哈达"又讹传谐音为"哈大"、"哈德",直到解放前还有哈德门牌香烟。

    在元朝,哈达门这种称呼,已超过了文明门。

    一些知识分子在写作时,认为"哈达"、"哈大"不够文雅,一方面利用它的谐音,一方面利用文明门在南城东端的地理位置,写成"海岱门"。

    明朝人蒋一葵写的《长安客话》说:"泰山、渤海俱都城东尽境,元时以'海岱'名门取此。

    "海,即渤海、东海;岱,即岱宗,岱宗即泰山。

    唐大诗人杜甫《望岳》就有"伤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

    这两个地方都在东方,解释的较有道理。

    到了清乾隆时,杨从清著的《北京形势大略》又说:(崇文门)"又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纳贡,税课司在焉。

    "这只是从明朝人史玄《旧京遗事》上"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一语而来。

    由于祟文门有个总课税司,就把"海岱"解释为"山陬海耀",这是极为牵强的。

    但不管对"海岱"二字的解释如何,明清的文人雅士,甚至最高统治者都往往不用"文明"、"崇文、而用"海岱"。

    如明人卓明卿《登崇文楼》诗:"城头初夜净氛埃,海岱分明望眼开,紫气半空时入座,秋声万里此登台。

    "登上海岱门,秋高气爽,紫气东来,眼开万里,何等雄壮!清人著的《白华堂诗录》:"海岱瞻门高,风尘苦身贱。

    "以自己的"身贱"衬托、歌颂海伤门的高耸。

    因而从元到清不断有达官名士,居住在崇文门一带。

    如《宸垣识略》载:元朝御史王俨在文明门外东南里许,筑有别墅,"园地构筑,甲诸邸第",更有一座"水木清华亭",尤为出众。

    当时人许有壬记云:登上此亭"北瞻闉阇(城门),五云杳霭;西望舳舻(指通惠河上船只),泛泛于烟波浩渺、云树参差之间"。

    可见当时文明门附近的盛况。

    死后被赐溢为"文正"的雍正进士、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的刘统勋(按清朝的溢法,"文正"最难、最少),雍正赐他御制诗是"海岱高门第",意思说刘是住在海岱门的一户高贵人家。

    《水曹清暇录》又记有名书法家张照(字得天)也住在崇文门外,"展宇宏深,有楠木厅",极为讲究。

    不过,清朝时代的崇文门,已不是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和明朝初期的都城最南端,而是变成较为热闹的内城了。

    经过是这样的:明燕王朱橡原来封在北京,在夺取了他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以后,年号永乐,决定把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

    于是从1406年(永乐四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

    1420年(永乐十八年)建成。

    改建后的北京城,第一,把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向南移了0.8公里。

    原来大都南城城址,约在今天天安门广场北段,南移后成为现在的样子。

    同时把北城拆去,东西城也拆了一部分,另建了北城。

    现在的安定门外和蓟门桥附近,还有元大都土城的遗迹。

    第二,把土城改为砖城。

    元大都的土城虽然披上"蓑衣",但苇帘子终不能抵挡雨水,所以在元朝一代,部分"城崩"的事经常发生,只在忽必烈时代的至元二十年到三十年之内,就"城崩"八次。

    每次修理,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所费不货。

    明朝改建的砖城也略呈梯形,下宽上窄,每行砖与每行砖之间,往上稍有凹进,以利雨水下流。

    第三,把元大都的十一门改为九门,南城三个门照旧,只把城门的名称改了,如文明门改为崇文门,直到今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