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潮汕八大景分别是什么

    潮汕八大景分别是什么

    潮汕八景

    有句话叫“广东四条水路三种人”,童年只知道东江客家人,珠江广州人,韩江潮州佬,至于这第四条水路是什么,所属那种人,童年到现在还不明了,实在惭愧。

    潮州的韩江(纪念韩愈命名的)当然就是潮汕人的母亲河了。

    韩江上有一座桥,叫广济桥,广济桥是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交通要道,具有经济上、军事上的重要生。

    广济桥自南宋建成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这里风景独特,压潮州其它七景,列“潮州八景”之首,绝对不是盖的。

    --------------------------------------------------------------------------------

    1、湘 桥 春 涨

    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

    淳熙元年〔1174),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1228)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

    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设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亨”,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

    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

    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

    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甘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

    2、韩 祠 橡 木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

    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

    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

    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十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

    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札部尚书王礼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

    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

    “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词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

    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邑人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梭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

    3、金 山 古 松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

    金山古松,原名马丘松翠。

    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乌发“收残卒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

    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

    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

    郑兰枝有诗赞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

    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霄度三冬。

    凤亭积翠飞层堞,虎石攻涛逐晚钟。

    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

    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设于金山麓。

    宋大中祥年间(1008-1016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见其“山之形胜万态”。

    于是斩荆棘,兴土木,开路径,建荔枝亭、凤凰亭、初阳亭、西晖亭,辟独秀峰、初阳顶、望贤石,显石岗诸景。

    历代又不断修葺并于崖石之上摩刻诗词记事,使金山成为游览胜地。

    --------------------------------------------------------------------------------

    4、凤 凰 时 雨

    凤凰台矗立于文济桥南面的韩江沙洲上,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

    沙洲原名老鸦洲,旷无人居。

    隆庆潮州知府侯必登经过其地爱其幽雅,遂改称为“凤凰洲”,并建这十余丈高之石台,命名为“凤凰台”。

    “凤凰时雨”描写的是这里在夏季乍雨乍晴,千变万化的奇观。

    每当天高气爽,游人到此凭台眺望,叵见碧空万里,白云悠悠。

    选观凤凰群峰,绵亘不断,高接云天;近眺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五城;穿桥南来的江水至台边分为二流,一如唐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

    每逢韩江水涨,洪流对着广挤桥奔腾而来冲击台基,自浪飞溅,状似朵朵雪花。

    待到水落沙平,南望远近村落,炊烟缕缕,田野碧绿,果树垂枝,一幅丰收的图景。

    夏日登台,又别有一番景致,清风习习,暑气全消。

    在那乍晴乍雨的时书,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韩江水面轻烟淡淡,帆影迟迟;远眺广济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巅,轻云渺渺。

    高楼耸立,赛似蓬莱仙山。

    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留连右返,心旷神怡。

    凤城郊外耸层台,时雨霏霏渡水来。

    云锁湘桥疑海市,烟迷笔呤忆蓬莱。

    一天银竹侵朱槛,八面檐花点碧苔。

    霁后山川多景色,老鸦洲上好徘徊。

    --------------------------------------------------------------------------------

    5龙 湫 宝 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

    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四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

    初时名为“塔院维舟”,以游艇常喜系缆于此命名。

    又因塔边有“龙湫泉”,因之又名“龙湫宝塔”。

    从前观赏此景,可见古塔屹立江中,与意溪遥遥相对,江水环绕小洲。

    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见湘桥如长虹横贯江上,后面是高接云空的凤凰山,右边是炊烟袅袅的闹市,左边是一片广阔的绿野乡村。

    走进寺院,则见寺僧焚香礼佛,敲钟弄鼓,别有一番风味。

    夜间则游艇如梭,通宵不息。

    每当月夜,游人或系艇塔边,饮茶抒怀;或仰卧舟中,默数那满天星斗,聆听潺潺流水或掀帘观赏江上悠悠飘去的浪花,实在悠闲自得,其乐无穷。

    正如郑兰枝所描写的:

    古塔峥嵘鳄永头,潆洄院落好维舟。

    帆藏灯影三更月,缆系钟声五夜游。

    停棹不妨风瑟瑟,开窗正爱浪悠悠。

    几层磴道遥望处,一幅江城入画秋。

    可惜宝塔于清代已经倒塌,寺院也荒芜,残存的塔基后来也被洪水冲去,小洲则因整治韩江而被炸掉,仅存水下残基。

    现在,替代此景有“凤凰塔”的风光。

    “凤凰塔”是万历年间(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对而得名。

    塔右有北溪,旱时溪水常涸,叫“涸溪”,凤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

    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围十四文四尺,七层八面,砖石结构。

    塔建于潮州韩江东南侧,正当两股江水要冲,有如一道堤防,护住塔后一带村落。

    夕阳残照或旭日东升,水流影动,金光闪灼,甚是奇妙;每当秋高气爽,江面平静,碧波如镜,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为壮观。

    沿塔内扶梯登上塔顶,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护古城的天然风貌,一览无遗。

    --------------------------------------------------------------------------------

    6、鳄 渡 秋 风

    在潮州城外韩江北堤中段,有个古渡口,叫鳄渡。

    右时候潮州鳄鱼为患,故韩江原称之为鳄溪(恶溪)。

    相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刺潮,因闻鳄鱼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财产,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设置祭坛,“以猪一羊一投恶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称该渡口为鳄渡。

    这里是韩江上游最宽阔的江面。

    每年秋天,这里的景色最为迷人:蓝色的晴空映材着片片白云,秋风吹皱了迈韵的江水,堤上魁梧笔直的木棉树沙沙作响,断断续续落下的几片黄叶,缓缓飘在辽阔的江面上。

    鼓满白帆的船儿徐徐飘荡,任意东西,显得格外舒畅,自由自在,有诗赞道:

    轻舟渺渺逐清风,载向西来复向东。

    人立睛波秋水绿,叶飞远浦晚霞红。

    一溪爽籁韩潮阔,两岸凉飚鳄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处,于今歌咏在江中。

    --------------------------------------------------------------------------------

    7、北 阁 佛 灯

    北阁原是金山东面山下的一组楼阁的总称。

    这里东临急转直下的韩江流水,登临北阁,北堤上的“鳄渡秋风”,隔江相望的“韩祠橡木”,韩江下游的“湘桥春涨”,“凤凰时雨”诸多胜景历历在目;俯览韩江,江流滔滔,白帆点点。

    相传阁前佛灯,夜间金光四射,江面上从韩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至急水塔,陆路东从饶平的南武栋,南至潮州市浮洋,均可望见灯光,为韩江夜航的标志。

    北阁景区,辟建于宋,形成于明,历代均有兴废,解放前夕已尽遭毁塌。

    新的建设时期,通政人和,百废俱兴,这一湮没已久的胜景又得到重建。

    整个景区依山傍水,自下而起,高低错落,雄伟壮观。

    新建的玄天阁,黄瓦红墙,重檐翘角。

    九十八高龄的著名书法家秦**生为玄天阁题匾并重书对联:“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络地维”阁内重塑真武帝的艺术造像。

    阁旁耸立石佛灯一座。

    阁下山坡是韩江楼,为双层建筑,上作观赏之用,下供关羽、关平、周仓塑像。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为楼题匾,重书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白日;义勇垂两间于不泯,即此便是青天”。

    韩江楼的南面辟建回澜亭,亭刻对联为:“折地河声奔足底,脱天峰影落城头,”再现了郑兰枝当年咏叹的景象:

    城北烟林阁几层,琉璃座上看燃灯。

    一痕隐射青天静,半点长随白日凝。

    影什晨星悬古刹,光分夜月挂岗陵。

    梵宫自是长明镜,照彻韩潮万象澄。

    --------------------------------------------------------------------------------

    8、西 湖 渔 筏

    西湖渔筏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渔筏出没于潋滟空蒙,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每当夏初,湖水漫溢湖边石堆,青葱的树木,别致的亭阁,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湖水中,岸畔柳条随风摇曳,远处莲池散发着阵阵清香。

    十几只渔筏,浮泛湖中,抛网捕鱼,过后则泊聚湖边,渔人在筏上曝网晒衣,饮酒谈笑,充满一片平静欢乐的景象。

    秋日里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鉴,游鱼如梭,渔筏飘荡湖心,忽聚忽散,山树横映水底,影动波摇;若遇小雨疏烟,湖面一片空蒙。

    几对渔筏若隐若现,抛网收网,俨似一幅天然彩画。

    当这秋色方浓的时刻,藏身于湖边柳荫或钓台之上,观鱼垂钓,更是饶有风趣,邑人郑兰枝触景生情赋诗云:

    芳塘扣鉴正清兮,渔筏随风看不迷。

    几朵芦花浮永净,半竿山日落湖低。

    鹭飞矶上霜千点,鱼织波心缉一溪。

    自有钓台堪寄兴,载将秋色过城西。

    西湖浚于唐代,原为放生池,宋代重浚,辟为游湖。

    湖上有横贯东西的虹桥,有别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渔庄,充分体现了南方园林建筑那小巧玲拢、典雅右朴的特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