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该如何答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该如何答

    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②怀古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⑤闲适类。

    ⑥借景抒情类。

    ⑦托物言志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

    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内容、思想情感

    一、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二、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年,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子夜吴歌》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非常复杂的情感,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

    一、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

    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四、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

    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

    “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

    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六、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

    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

    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

    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

    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

    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八、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

    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

    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常用典故及意象,以及其所表达的含义,请自己在网上搜集整理,此处不赘述。

    诗词赏析三部曲

    一、读懂

    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

    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①。

    在“读懂”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

    1.明字意

    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

    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

    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对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

    “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

    她采卷耳,连“顷筐”都采不满,由此可见她心不在焉,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如果,对“顷筐”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2.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

    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

    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

    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二、读透

    读透,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二步。

    在这一步上,要达到前人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②。

    如何才能读透?我以为,至少应做到“四会”。

    1.会“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清代沈德潜《说诗?语》云:“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

    ”③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

    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

    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透它。

    杜甫,具有治国的理想。

    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表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

    诗风沉郁顿挫。

    《春望》,当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住在安禄山叛军统治之下的长安城。

    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感时伤别,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为何“家书”如此珍贵,“抵万金”;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而且“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

    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别”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

    会知人论世,这要求鉴赏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

    2.会“沿波讨源”

    “沿波讨源”,语见西晋诗人陆机《文赋》:“或沿波而讨源”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⑤。

    在古典诗词鉴赏上,会“沿波讨源”,就是指会根据诗中的线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师承之源等。

    如,读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其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就不能不沿波讨源,了解这是化用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遗曲,指《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所作。

    《隋书·五行志》记载:“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

    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时人以为歌谶。

    此其不久兆也。

    ”于是,《玉树后庭花》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王安石在词中化用杜牧诗句,以古讽今。

    如何才会“沿波讨源”,这就要求鉴赏者多读作品,最好能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读起,对其后每个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有大致的了解,也可阅读一些今人所写的文学史、诗歌史等。

    3.会挖掘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⑥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读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 “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与小等。

    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

    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

    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

    不妨看一看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的诗《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

    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全无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

    4.会比勘异同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会就同题目或同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辨别其异同,品评其高下,这对读透作品是极为有利的。

    可进行思想与艺术性的全方位的比较,也可着重就诗词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风格等其间一两个要素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

    如比较唐代诗人李端《鸣筝》、柳中庸《听筝》与白居易《夜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 端《鸣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中庸《听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夜筝》

    这三首同题材的诗(诗题也基本相同),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内容,而是“听筝之意不在筝”,在借听筝以写人,在这方面,三首诗又各取所需,各有侧重。

    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而见其爱意;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

    在写法上,三首诗也明显有别。

    李端的诗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动的细节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以形喻筝声与以声(杜鹃之啼声)喻筝声结合起来,将表达筝之“悲怨声”与诗人之“离别恨”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空白”的技法,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通过比较,我们便能读透这些作品。

    三、读化

    读化,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这一步上,鉴赏者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前人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界⑦。

    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而是对作品能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

    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对鉴赏文章的撰写。

    鉴赏文章是鉴赏成果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一步,鉴赏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说是成功的。

    古典诗词鉴赏,有三点必须强调:

    1.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说空话,少说废话,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将自己读诗词的最深刻最有个性的体会写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更没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

    2.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就是在写作鉴赏文章时不要一个模式,而应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

    就诗词的篇幅而言,一般来说,对长诗可以采用论文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短的诗词则适宜采用随笔、对话体等。

    就探讨诗词的内容与形式而言,鉴赏文可以多角度下笔,也可以就其中一两点加以赏析。

    3.语如诗美

    诗词是美的艺术,其语言是美的语言。

    作为对美的艺术的诗词的鉴赏,鉴赏文章也应像诗词语言一样美,不能将鉴赏文章写得枯燥无味,了无诗趣。

    诗词鉴赏问题的回答必须先分析理解诗词,可以按照如上方式及步骤。

    关于具体的诗词赏析答题技巧,详见参考资料中的网址。

    若有其他问题,请给我留言。

    参考资料:http://www.doc88.com/p-896110299839.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