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福州乌山风景区

    福州乌山风景区

    福州自古别称“三山”。

    乌山是三山之一。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位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

    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

    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

    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

    后程师孟延请福州前任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铃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

    一时洛阳纸贵,驰名远播。

    乌山可以从正面进入外,也可以从道山路处入

    乌山素有36奇观之称,从山东南麓拾级登山至天香台,又向西折至“冲天台”。

    相传唐刺史崔干游山,所携青田白鹤在此地冲天飞逸,后人建“放鹤亭”。

    亭子后崖石上镌有“古放鹤亭”4字,台侧亦有程师孟篆书“冲天台”,道劲有力。

    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巨崖,崖顶凌空飞越一天然条岩,称天台桥。

    此桥险绝,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顺台阶又行数十步至道山亭,沿亭西下逶逛至天章台。

    元朝杰出诗人萨都剌曾咏有“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的名句,篆刻在苍崖之上。

    过天章台奋力攀上一小山峰,峰顶有霹雷岩,此石长达9米,中分两半,微露一隙,据史载,唐嗣圣年间,有一高僧手持《华严经》在此诵读,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为室,高僧遂宴坐其间”。

    霹雷岩由此得名。

    霹雷岩左面石岗上矗有一座长方形亭子。

    离亭约200步,一块崖石上镌刻着“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

    此崖俗呼“黎公岩”。

    黎公即黎鹏举。

    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侵寇犯闽,闽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当时身为指挥金事的黎公亲率将士,在马尾至闽安镇一线与敌寇浴血作战,杀得倭寇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复安。

    福州人因此刻石纪念这一位民族英雄。

    霹雷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建。

    “清冷”是静肃之意,意在勉励自己为国家干事。

    可是他华而不实,时常摆宴于此,到任数月,即身败名裂,亭台亦随之记废。

    由清冷台踏上数十层石阶至先薯亭。

    该亭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

    陈振龙侨居菲律宾。

    菲律宾曾为西班牙殖民地,曾引种美洲印第安人发现的番薯。

    陈振龙为躲避菲律宾殖民当局的检查,将番薯枝条系于船底,带回大陆后,又在福州南台纱帽池辟地种植,当年即获丰收,后又经金学曾推广。

    金著有《金薯传习录》。

    从先薯亭北出即至“观音岩”,传说晚唐时岩壁遭雷火袭击,壁上显出隐隐约约的观音形象。

    岩畔有朱子楷书"福"字,长三四米,堪与鼓山“寿”字相匹。

    乌石山最高点为凌霄台,蔡襄曾写有《凌霄台诗》,其中:“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传为绝唱。

    乌石山除36奇景之外,还有摩崖石刻200多处,最著名的首推华严岩侧的唐朝李阳冰《般若台铭》。

    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书法界称为“大小李”。

    《般若台铭》与浙江处州《新驿记》、绍云的《城隍记》、丽水的《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

    此外程师孟、陈襄、赵汝愚、梁克家、叶向高等在乌山也皆有题刻。

    做为道教名山,乌石山历代建造的道观祠堂亦有不少。

    如纪念理学大师朱熹的“朱子祠”,纪念我省9位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蔡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侯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桐”以及“先薯祠”等。

    乌石山南麓灵鸳庵左,有南宋遗民游汶居所。

    游汶曾得罪奸相贾似道罢官,元初不仕,并自题其居曰“遗民浮宅”。

    他平素穿一布袍,自书其背日“遗民破袖”,其气节可与郑所南同誉。

    山之东北麓有“第一山”,邑人建“第一山房”。

    屋旁鳞次台,登其巅可望城中屋宇鳞次。

    石山刻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3字,宋朝状元黄朴曾居此并刻诗一首于石:“祖居山下自唐迁,故老相传七百年。

    若使儿孙能守分,免教沧海变桑田”。

    革命前辈邓拓也曾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如今“第一山房”已辟为“邓拓纪念馆”,古老的乌山,也为此而生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