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1、《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释义: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释义:园中菊花堆积满地)”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释义:如今还有谁来采摘)”的确解。

    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2、《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释义: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释义: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欲语泪先流(释义: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释义: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释义: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写得鲜明而又深刻。

    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释义: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释义: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词的上阕首句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后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

    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言眼前的落花流水,自是飘零东流。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5、《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释义: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