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艾青诗选摘抄加赏析(一定要有赏析)

    艾青诗选摘抄加赏析(一定要有赏析)

    艾青诗选名篇摘抄赏析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从艺术手法来看,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

    的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这是《礁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艾青的诗《希望》

    《希 望》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参考资料:[bbs.bj.sina.com.cn]

    现代诗《希望》艾青内容与背景故事

    《希 望》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9]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

    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

    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

    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

    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诗选》中优美语句及赏析

    1、《礁石 》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2、《我爱这土地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给太阳 》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

    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

    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

    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

    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

    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

    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

    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太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

    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

    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

    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

    4、《黎明的通知 》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给太阳

    早晨,我从睡眠中醒来,

    看见你的光辉就高兴;

    ——虽然昨夜我还是困倦,

    而且被无数的恶梦纠缠。

    你新鲜、温柔、明洁的光辉,

    照在我久未打开的窗上,

    把窗纸敷上浅黄如花粉的颜色,

    嵌在浅蓝而整齐的格影里,

    我心里充满感激,从床上起来,

    打开已关了一个冬季的窗门,

    让你把全金丝织的明丽的台巾,

    铺展在我临窗的桌子上。

    于是,我惊喜看见你:

    这样的真实,不容许怀疑,

    你站立在对面的山巅,

    而且笑得那么明朗。

    我用力睁开眼睛看你,

    渴望能捕捉你的形象,

    多么强烈,多么恍惚,多么庄严!

    你的光芒刺痛我的瞳孔。

    太阳啊,你这不朽的哲人,

    你把快乐带给人间,

    即使最不幸的看见你,

    也在心里感受你的安慰。

    你是时间的锻冶工,

    美好的生活镀金匠;

    你把日子铸成无数金轮,

    飞旋在古老的荒原上……

    假如没有你,太阳,

    一切生命将匍匐在阴暗里,

    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

    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

    我爱你像人们爱他们的母亲,

    你用光热哺育我的观念和思想——

    使我热情地生活,为理想而痛苦,

    直到我的生命被死亡带走。

    经历了寂寞漫长的冬季,

    今天,我想到山巅上去,

    解散我的衣服,赤裸着,

    在你的光辉里沐浴我的灵魂……

    ......

    艾青的诗《树》

    首先回答你这首诗歌与爱情无关,是关于民族团结力量的.

    诗人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悟已经到来,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

    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还有就是:

    《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我们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艾青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产生灵感和联想,写作了这首诗。

    求一艾青诗及其赏析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导读

    曹津源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

    ”(《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

    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

    先偿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

    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二、倾吐土地情结。

    可分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

    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

    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

    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

    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

    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

    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三、升华土地情结。

    第二节的一问一......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歌唱对象

    从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从方法上看,用的是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诗人选择了这几种典型的形象,极其简洁、鲜明,却又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引起深刻的沉思。

    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

    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诗人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让其生前与死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于对比中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著、赤诚之爱,从而也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土地忠诚的歌者形象。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按理,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

    但诗人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了巧妙转换,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

    令人读后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

    总结把握

    第一,

    抒情视角作了转换。

    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

    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

    写作手法作了转换。

    前一节用......

    艾青 《绿》赏析 10分

    【赏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解读艾青诗歌的忧郁

    艾青诗歌中的忧郁情结

    摘要:“忧郁”既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其诗歌的关键词。

    诗人在感受和表现人民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哀伤、忧郁的情调。

    作为一个始终为民族摆脱种种枷锁而写作的歌者,艾青的“忧郁”情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客观现实、主观心情和象征手法。

    这种“忧郁”并非一己的悲苦与感伤,对一个忠于现实,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满腔的挚爱的诗人来说,他的“忧郁”乃是民族的哀感,时代的愤懑。

    只要世界上还有压迫和罪恶,只要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尚未实现,他的“忧郁”情结是不会终结的。

    关键词:艾青诗歌、忧郁、人民、苦难

    “忧郁”既是艾青诗歌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艾青诗歌的关键词。

    忧郁情结,渗透在艾青的诗歌中,构成他诗歌创作最显著的个性因素。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忧郁是人民的忧郁,他的悲哀就是人民的悲哀,诗人灵魂深处涌出的歌唱就是人民心里的声音。”

    艾青自从写穷困一生的乳母“大堰河”开始,尽管他不同时期的诗作,均有不同的时代色彩,但“忧郁”始终是他诗歌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色调,对此诗人也多次作过明确的表白。

    他在抗战初期的《诗论·服役》中说:“ 在这苦难被我们所熟悉,幸福被我们所陌生的时代,好象只有把灵魂能喊叫出来是最幸福的事。

    ”“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50年代中期他说:“我写过无数诗,一边写,一边悲伤。

    ”诗人的感受和表现对人民的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的哀伤、忧郁的情调。

    70年代后期复出后,艾青依然认为“过度的愤怒和过度的悲哀都产生诗歌”。

    作为一个始终为悲苦的民族摆脱种种枷锁而写作的歌者,艾青的“忧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来自客观现实。

    艾青出生在新旧两个时代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动荡使各种矛盾日渐尖锐激化。

    他在童年便看到了农村的凋敝衰败,目睹了人间的混乱与不平,他最初面对着“不公道的世界”,拿起画笔的时候,便去描绘阴暗的茅屋、荒芜的旷野和搁浅的划子。

    那些艰苦劳作的农夫、农家妇女与孩子、那些小贩车夫都成了他作画最惯用的对象,并借以寄托自己对不公道社会的愤怒之情。

    “一·二八”事变后,困难的祖国正在血泊中呻吟,艾青说:“我看到闸北一带的残垣断壁时,我几乎要哭了。

    ”故乡则更是满面疮痍。

    不久入狱,便以一腔愤激,向黑暗的旧世界吹奏起了“毁灭的咒歌。

    ”抗战爆发后,他看到了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交战。

    诗人忠实于自己的体验,并向他所处的时代奉献出了最真挚的爱。

    以诗集《大堰河》为起点,创作了一系列的佳作,《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旷野》、《公路》、《村庄》、《献给乡村的诗》……这是一幅幅困难中国的图画,一曲曲深情的咏叹调,一首首渴求新生活的歌,一篇篇颂扬斗争的诗,深沉的带些哀愁的爱,时时流露着忧郁的调子。

    诗人的“忧郁”是现实的投影,他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并以一颗诚挚的诗心沉浸在亿万人的悲欢、爱憎和愿望之中,才写出了如此忧郁的诗篇。

    其次,是来自主观心情。

    与时代特征、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是诗人敏感的心情以及他个人的性格和气质。

    艾青的早年的不幸身世和经历,是他从小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并从乳母身上体会到了“人世生活的凌辱”和“奴隶的凄苦”。

    异国的孤独漂泊和流浪,加之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和罪恶,使他产生了一种孤单、寂寞、无所归依的感觉。

    这种流浪汉的气质为诗人以后创作中的忧郁情调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而后的监狱生活几乎把艾青吞没,他由严酷的现实所激发出的忧郁与感伤较为浓重,这是十分自然的。

    新中国成立后。

    他曾表示为新生活而歌唱,但政治上的高......

    艾青《礁石》的赏析

    我正好很喜欢这首诗歌,下面是名家赏析,送给你

    《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诗,只有两节八句,但是,这首八句组成的简短的抒情诗,却用了比拟、象征等好几种写作手法,创造了歌一样的旋律、画一样的景色、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意蕴。

    从诗歌的声音语言层面分析,这首诗歌采用的是“自由诗体”,就声音特点看,并不讲究对句、平仄、押韵等等旧体诗歌的规矩,但是,其声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没有节奏,比如第一节第一句的两个“浪”字,可以算“同韵”,与接下来的第二节第二句句末的“样”,是同一个韵,与第四句句末的“洋”虽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个韵,这样,就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种音韵的循环,增加了语音和谐,构成了歌一样的旋律。

    从诗歌的句式看,长短比较自由,但是最长的一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只有九个字,最短的一句“一个浪,一个浪”是六个字,其余几句觉得字数介于中间,显得相对整齐,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歌的建筑美”。

    这种分行、相对整齐的句式,使我们从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它与散文、小说句式的区别,这既是诗歌的惯例,也是区分诗歌和其它文体的最表面的形式。

    从这首诗歌的意境看,简短的八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海洋。

    这两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所不同的是,第一个画面,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个画面,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

    这就是说,“主导意图”有所不同,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

    而且,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

    在诗歌中,画面是动态的,就像在电影和电视中,视角是移动的,景物也是变动不居的,而绘画中,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但是,相比而言,总是静态为主。

    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比绘画更灵活。

    但是,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是借助语言文字,间接描写图像的,而绘画,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

    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客观事物本来没有什么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来,它们却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

    就像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一样,花何尝溅泪?鸟何尝惊心?不过作者“感时”、“恨别”,心意悲伤,带着情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物,觉得外物好像也在悲伤一样。

    这首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而“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仍然渗透在其间。

    这样的写法,使客观世界变得“人情化”,赋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荡在宇宙间,确实是打动人心的好诗。

    这首简短的诗歌,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

    但是,并没有把事情说尽,而是只简单地勾勒了两个画面,抓住事物的特点,而对其内涵,则采取“省略”的方式,没有做出什么说明,这就增加了读者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在艺术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阐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而没有想象的余地,没有给读者留出“填空”和“对话”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