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苏东坡经典诗词

    苏东坡经典诗词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人贬官黄州,闲暇无事,便以悠闲的心境去对待周围的景物。

    他柱杖漫步村舍古城,虽然景致荒凉,周围都是“乱蝉衰草”,但是,词人依然能发现“林断山明竹隐墙”的别致景色,仰视则是“翻空白鸟”,生机勃勃;俯看则是“照水红蕖”,馨香灿烂。

    画面色彩相宜,动静相配,再加上雨后清新的空气,词人怡然自得其中。

    结句化用唐诗,表现自己从自然景色中所获得的愉悦。

    【少年游】(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写别后思念。

    首先回忆起来的是“去年相送”。

    那送别之际,雨雪霏霏。

    而今冬去春尽,离人犹不见回家。

    思念之时,只能饮酒解愁,对明月、双燕而自我怜惜。

    这么一首抒写别离情思的词作,苏轼写得也与众不同,读起来感觉到爽快利落,朗朗上口。

    与他人之牵肠挂肚、肝肠寸断之作明显不一样。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是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

    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有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素。

    词人“谁怕”之反诘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宣言,决不是故作姿态,那是词人奉行的人生准则且落实于行动。

    谪居黄州期间,词人不断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可爱之处。

    词人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并描述自己此时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说:“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直到晚年再遭重大打击,谪居岭南、海南,诗人还是乐观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

    ”(《惠州一绝》)“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定风波》表面上是写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放达。

    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罪犯,而他却能把失意置之度外,寄希望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

    “春风”吹面,既吹醒了酒意,又吹散了风雨,“山头斜照”再次露出笑脸。

    自然界如此,人生旅途何尝不是这样?只要坦然相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

    词人所期望的未来果然出现在现实之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都算不了什么。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苦闷,充分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

    这样的词在苏轼以前是没有谁能写得出来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