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一首写景的诗和诗意

    写景诗:

    《终南望余雪》

    祖咏——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词语解释】

    林表:林外。

    【诗文赏析】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解释】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对面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绝句 杜甫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鉴赏〗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

    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

    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

    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

    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

    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

    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怨》),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

    “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

    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