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朝五代到北宋词之流变

    唐朝五代到北宋词之流变

    唐五代北宋是词的萌芽与成长的兴起时期。

    从大量的民间创作,到文人的模仿学习“依曲拍为句”,一直到成为文坛的一种主要抒情诗创作形式,词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文雅化、精致化的成熟过程。

    以下分阶段叙述。

    1、敦煌曲子词: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它最初广泛流传于民间。

    可以肯定,当时流传在民间的词一定是很多的。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词绝大多数都已亡佚了。

    19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敦煌鸣沙山第288石窟(藏经洞)里发现了几百首抄写的民间词,为研究词曲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现存的敦煌曲子词,不仅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同时在艺术上也保留了民间作品那种质朴与清新的特点,风格也较为多样。

    正是这种流传在下层人民中间的民间词哺育了文人,促进了文人词的创作和发展。

    同时,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里,还保存下一些在现存唐代文人词中很少见的长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敦煌曲子词中写得最好、最多的依然是言男女情爱的作品。

    配合公私宴饮等娱乐场所中流行之燕乐歌唱的曲子词,必然会受到创作环境、氛围的影响,表现出一个大概的创作倾向,即多言男女艳情以侑酒助乐。

    作为词的初期形态,敦煌曲子词也明显不同于后来成型的歌词。

    它的初期形态的特征,吴熊和先生《唐宋词通论》归纳为六点:有衬字、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定、咏调名本意者多、曲体曲式丰富多样。

    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许多作品还过于俚俗粗糙,往往令人不堪卒读。

    曲子词这颗明珠,还掩埋在沙土之中,需要文人去挖掘、揩拭、磨光。

    2、中唐文人词

    词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它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以及丰富多彩的音乐性,不仅为广大下层人民所喜爱,同时,也必然会引起广大文人的重视。

    文人倚声填词可能很早。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有人认为是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

    宋代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认为这两首词是“百代词曲之祖”。

    但多数人认为这两首词是伪作,迄今尚无定论。

    下这样一个结论:初、盛唐时期,民间与文人都已经开始了“曲子词”的创作,这是可以被学术界所接受的。

    这一时期文人词的创作,都是向民歌学习的结果。

    所以,依然保持着民歌风韵天然、明白如话的特征。

    从初、盛唐到中唐,相对而言,“曲子词”的创作局面仍然比较沉寂。

    中唐以来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依曲拍为句”,响应者寥寥无几。

    一方面,这时候唐诗的创作正走向鼎盛,在文坛上独领风骚;另一方面,从初、盛唐以来盛行的文人士大夫积极用世之意志,与“曲子词”婉娈低靡的格调还不太协调,一种适宜“曲子词”生长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出现。

    3、晚唐五代文人词

    晚唐五代是我国词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歌词创作的高潮。

    林大椿编辑的《唐五代词》,收词1147首;张璋等先生编著的《全唐五代词》,收录作品2500余首;曾昭岷等先生编著的《全唐五代词》,收录作品2641首(正编1963首、副编678首),其中正编部分五代词就有689首之多。

    可以说明唐末五代以来歌词创作的兴盛。

    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这乱哄哄的历史闹剧中,各个短命小朝廷的君主大都目光短浅,无(政)(治)远见,在狠斗勇战之余,只图声色感官享受,沉湎于歌舞酒色。

    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最为有利的环境。

    这个阶段,由于地理上分割的原因,逐渐形成两个词人创作群体:西蜀花间词人和南唐词人。

    由于西蜀、南唐在当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经济生活甚至还呈现出一时的繁荣,这就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西蜀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与中原广大地区相比较,局势相对稳定,较少战争祸乱,一大批文人避难西蜀,形成创作群。

    《花间集》是文学史上最早的词的总集之一,它是后蜀赵崇祚编成的,成书于广政三年(公元940),共收18家词人的500首词。

    4、北宋文人士大夫词

    两宋是词的全盛期。

    词之所以独盛于宋,除唐五代词为宋词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以外,主要是和当时政治稳定,经济、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联系在一起的。

    公元九六○年,赵匡胤代周而崛起,建立了赵宋王朝,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二百余年之久的战乱与分裂局面,进入了一百七十余年国家统一与政治上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人口增加,市民阶层在不断壮大。

    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它自然成为“新声”(即“曲子词”)创作的总汇之地。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全面记述了当时汴京的繁荣景象,并说:“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宋史·乐志》中也说:“宋初置教坊,得江南乐,已汰其坐部不用。

    自后因旧曲创新声,转加流丽。

    ”上面这些文字,形象地描绘了宋代“新声”的发展和繁荣过程。

    当然,宋词的发展和繁荣是有个过程的。

    它的发展、繁荣和宋代的政治、历史、时代风尚、思想感情以及美学情趣的变化密切相关,并由此而形成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就北宋词发展过程来看,依据创作模式的转移与词风的嬗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创作时期。

    即:晏欧词风盛行的小令繁荣期;柳永词风崛起的慢词兴起期;苏轼词风崭露头角的豪放词创制期;清真词风风靡一时的词律规范期。

    经过这四个阶段词体、词风、词品的演进,歌词的诸多令慢近引长短形式、婉转或奔放的创作风格、美人江山等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已经大致具备。

    这就为南宋词的创作高峰期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就一个时期的主要创作特点(不管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而言的,其中有许多相互交错的复杂情况,并不是短短几个字可以完全概括得了的。

    此外,还有别具一格的李清照创作,不是那一种创作倾向可以简单归纳得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