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分析中国古诗词中的情中见景

    景中藏情:

    如杜甫绝句《漫兴》: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首诗,全是写景,春色如画: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水鸭傍母而眠。

    从景物中一股融融春意扑面袭来,诗人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亦自画里涌出。

    景色和画面中虽一无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处处都在抒情,真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意境的这种创造方式,历来最受人们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极为含蓄,达到了如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而这正是中国诗学追求的最高最难的境界。

    情中见景:

    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即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此诗全作酒后谵语成篇。

    可笑的逻辑、荒谬的胡话中透露出诗人天真放达的个性。

    一个醉眼朦胧,酣态可掬的“酒仙”的形象便在这种酒香醇浓的诗境里不描自现了。

    这不仅是“情中见景”,更是“语中见景”了。

    它有点类似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显示个性的手法,又是意境创造中化实为虚的艺术处理。

    皎然认为:“境象非一,虚实难明”,“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

    也就是认为意境中的景物和情感的处理方式,可有多种形式。

    如果说上述“景中藏情”者,是以“偶实”的面貌出现的;而第二种“情中见景”式,便是以“偶虚”的面貌出现的了,仍算“情景交融”的一种方式。

    情景并茂: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全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