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

    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

    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

    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

    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

    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

    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陈群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

    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

    曹氏父子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

    曹丕采纳九品中正制的建议,除了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外,很大程度上也是九品中正制本身的确有其可采之处。

    九品中正制刚设立之初,除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时品状并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的作用。

    其主要内容为:

    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④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

    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

    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JeVuPoN4tNA9hj6b2XNEIWOY7odzoF0b7kxfZaf8U1gBoadcGxZWxmMPC7W7PWR7PSmwSEnHaYx7I_jh3RXP_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