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浅论古诗词中的逻辑审美

    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 “兴亡

    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 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散曲家姚燧在《越调·凭

    阑人·寄征衣》中写道:“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心 千万难。"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在短小的字句中,在格律音韵的限制下,要写

    景、抒情,要叙事、状物,就必然需要字斟句酌,诗人必须重视“炼字j’,即在遣 词造句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 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所谓“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难怪清袁枚要在《遣兴诗》里感叹:“爱好由来下笔难,一 诗千改始心安;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

    妥与确总

    不越一‘理’字。

    ’’(《窥词管见》)宋代欧阳修也认为,“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 不通,亦语病也。

    "据说唐朝边塞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有一次到台州巡视,路 过杭州的清风岭,曾在僧房墙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 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 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

    等他办完公 事回来改诗时,忽见“一"字已被人添加数笔变成“半一字,他不得不感叹此地 大有人才,“半"江之水才是合情合理。

    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明 诗人对于字词的选择必须慎重,用词要准确,这个准确就是符合生活的常识(艺 术的想象与夸张符合的是情感的真实),还要符合诗歌整体境界的需要。

    “要弄清炼字的奥妙,关键仍然是要弄清它们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从各个

    不同的句子中去看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I】唐人齐己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 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 应律,先发望春台。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

    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丌。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诗人以野外白雪一片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 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 寻常。

    "【I】也就是说,“一枝’’这一词语较“数枝"更形象更贴切,从概念运用的 角度来说,“一枝"更能准确反映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更能反映“早’’的意思,如 此力能与后面的“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相呼应。

    “景无月不美,酒缺月无味"

    :王安石任宰相时,有一次他到当时潮州(当今的广东)

    的朋友家里赴宴。

    晚问月朗风清,花影婆娑,鸟虫齐鸣。

    主人乘兴提笔挥诗,其 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

    众人见了,赞不绝口。

    主人请王安石 评点,王安石看后说:“诗写得很好,只有两句未妥。

    "主人连忙问:“哪两句不妥?" 王安石并不回答,而是提起笔来,将“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改成了“明月 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然后放下笔解释说:“就是这两句不妥。

    你们想想,明月 怎么会叫,黄狗又怎能在花心上睡觉?"“大人有所不知,”主人连忙解释况,“我 们当地有一种小鸟,能在空中边飞边叫,大家称它为‘明月’;还有一种小虫,经 常在花心上睡觉,我们当地人叫它为‘黄狗’。

    我诗中的‘明月’和‘黄狗’就是 指这虫和鸟呀!”【l】主人写的“明月’’指的是当地的一种鸟,王安石却以为是天上 的月亮;主人写的“黄狗”指的是当地的一种小虫,而王安石以为是地上跑的狗。

    一个语词表达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误读词语也就误读了诗歌。

    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