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华英初一古诗词

    1.送别 王之涣

    杨柳”既是“东风树”,当然与春风就密不可分。

    青春是快乐,离别是苦事,杨柳却兼而有之,这就成了一种复杂心情的交织,王维有名的《渭城曲》说:“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方面是“客舍”是“离情”,一方面是“柳色”是“青春”;也是利用了这个矛盾,写出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后面两句更将主题升华,表达出对乡土的怀恋.

    2.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浪淘沙 李煜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4.问刘十九 白居易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

    绿蚁:酒面上绿色的泡沫。

    古人常以此代称酒。

    醅:尚未滤过的酒。

    这首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写出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

    《唐诗三百首》云:"信手拈来,都成妙谛。

    诗家三昧,如是如是。

    "《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诗境浅说续编》:"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

    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5.渔家傲 陆游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

    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6.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7.望洞庭 刘禹锡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8.山居秋暝 王唯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9.咏风 王勃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

    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

    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

    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

    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

    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10.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诗的第一句点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

    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

    “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11.蝶恋花 柳永

    《蝶恋花》这首词是柳永所写。

    词人以春天美好的景色衬托自己悲苦的心境,

    只为心中的她思念、消魂。

    望着春天的到来,又增添了几许心中的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为了心中的她消瘦了、憔悴了。

    自己却不知道。

    词人以‘碟恋花’为题更表达出心中的思与恋 。

    12.声声慢 李清照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13.病起 陆游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14.蝶恋花 晏殊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

    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

    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