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主要有哪些乐器
月琴、京胡、板鼓、大镲、梆子、大钹等。
1、月琴
月琴,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
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
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
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
面板和背板桐木制。
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
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
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
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三弦合称三大件(后来,梅兰芳引入了京二胡,成为四大件了)。
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
2、京胡
京胡,又称胡琴。
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京胡是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胡琴的基础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
它的声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剧界一直沿用着胡琴的称呼,在这之后,为了区别于其他剧种,才正式将这种乐器称为“京胡”。
3、板鼓
板鼓,打击乐器。
又名单皮、班鼓。
唐代清乐中使用的“节鼓”可能是其前身。
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
《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
是中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
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十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
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
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
4、大镲
呈草帽状,直径60厘米两片镲叶分阴阳,演奏时两镲碰击发出巨响。
小镲,打击乐器,铜质,直径20厘米。
大镲和小镲这两件乐器表示一切修成正果的飞禽在飞动时双翅发出的声响。
根据镲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镲分为双光镲、水镲、京镲、小钹等几种,其中小镲和京镲发音较高,多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中的武戏或伴奏吹打曲牌,常与奉锣和仿苏锣配合使用;双光镲和水镲发音较低,多用于文戏,与虎音锣或中堂锣配合使用,其中双光钹是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5、大钹
大钹,圆形,铜制。
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
大钹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
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
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用法与大锣相近。
大钹音量大而余音长,不宜演奏过密的音型。
钹除汉族广为使用外,在藏、壮、彝、侗、傣、景颇、佤、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
根据钹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钹分为双光钹、水钹、京钹、小钹等几种,其中小钹和京钹发音较高,多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中的武戏或伴奏吹打曲牌,常与奉锣和仿苏锣配合使用;双光钹和水钹发音较低,多用于文戏,与虎音锣或中堂锣配合使用,其中双光钹是粤剧的主要伴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