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边关”的诗句有哪些

    1、唐·王维《使至塞上》

    征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唐·王昌龄《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唐·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唐·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唐·杜甫《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一、《使至塞上》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二、《塞下曲·其一》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

    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三、《塞下曲·其二》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凉州词》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

    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

    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

    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

    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五、《春望》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