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严格要求子女的事例

    文 李古成

    甘祖昌,江西省莲花县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甘祖昌对子女严格要求的故事可以编成一本书,这里仅选择几个鲜为人知的事例,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艰苦奋斗

    1951年,甘祖昌的大儿子锦荣在家里做篾工,听说父亲当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长。

    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新疆,希望找个轻松的工作。

    不料父亲对他说:“你20多岁了,读书超过了年龄,现在工厂需要锻工,你去学打铁吧。”甘锦荣在新疆打了半年铁,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体吃不消,向父亲诉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农建第六师学开拖拉机。

    锦荣不满意,写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

    甘祖昌收到老娘的来信,立刻回信说:我们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应该带头艰苦奋斗,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

    后来锦荣随父回乡务农,又多次提出要父亲出钱给他盖房子。

    甘祖昌不同意,他说:“我不能把国家给我的工资给子女享受。

    再说,我们现住的房子先后五次被敌人放火烧过,是乡亲们冒生命危险抢救下来的,留下它做传统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乡务农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带孩子们背着粪筐到野外捡粪。

    为了适应南方人种水稻的习惯,甘祖昌要孩子们打赤脚下地。

    孩子们从小没打过赤脚,过了两天,健荣脚上就打出了十多个水泡,十分疼痛,不愿再干了。

    父亲教育他说:“只有不怕吃苦,坚持锻炼,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坚持下,孩子们终于很快适应了环境,以后个个养成了自觉劳动的好习惯。

    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有一次穿了一双鞋帮破了的鞋子上学,有同学开玩笑说:“将军的女儿还穿这样的鞋?”公荣听了脸红,回家把鞋扔到墙脚。

    甘祖昌见了,把鞋子捡起,戴上老花镜,一针针把鞋子补好。

    他对公荣说:“我在你这样的年纪给老板挑脚,每天来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脚。

    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呵。”以后甘祖昌给每个孩子发了个针线包,衣服破了,自己动手缝补。

    不搞特殊

    1972年甘祖昌的大女儿平荣在吉安卫校学习,听说要征女兵,立刻给父亲写信,求他给征兵部门打个招呼,让她当兵。

    不料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我知道你眼睛近视,不符合当兵条件,我们干部子女不准开后门搞特殊化!”而平荣因为在学校品学兼优被单位推荐参了军。

    甘祖昌得到消息感到会影响部队素质,打算给平荣所在部队写信让她退伍。

    正在这个时候平荣从部队来信,说她用左眼瞄准,打靶成绩达到优秀,并被选送参加全军射击表演赛,甘祖昌才改变了原来的打算,让她在部队锻炼。

    1974年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初中毕业了。

    班主任家访,说起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让子女上高中。

    但县里高中名额有限,仅三分之一学生可以升学,公荣在班上成绩好,是推荐的对象。

    甘祖昌听了立刻表态:“既然名额有限,就不要考虑公荣的升学问题了,让她回乡务农吧。”事后他耐心地向女儿解释说:“我8岁就开始劳动,你15岁,不算小了;我和你三个叔叔加起来才读6年书,你一人学了9年,也不算少了。

    你是干部子女,要吃苦在前,带头把农村建设好。”公荣在父亲的教导下,参加劳动成绩突出,1978年被吸收为工商银行储蓄员,因工作出色成为“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

    1976年甘祖昌的爱人龚全珍从教育岗位离休。

    按照当时规定可由一个子女顶替。

    四女吉荣打算去学校“顶班”。

    但甘祖昌坚决反对。

    他说:“子女长大了应该自谋出路,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吃老本。

    吉荣没读过师范,文化也不高,她能教书么?”以后,吉荣要去共大学习中医草药,征求甘祖昌的意见。

    他说:“学技术我同意,就是不能顶班!”吉荣后来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医药工作者。

    移风易俗

    甘祖昌有五个子女,80年代以后陆续到了成家的年龄,他一再嘱咐他们:你们结婚,要带头移风易俗,不收礼金,也不要宴请客人。

    70年代新荣结婚,他只花30元买了个衣柜,20元买了张书桌,连被子床单总共才花一百多元钱。

    结婚前一天,甘祖昌交代亲友们说:明天结婚,女方派两位女伴把新娘送到公社,这里也派两位女伴到公社去接人。

    在公社领了结婚证就算结了婚,我们家里不办酒席,只发点糖果给送亲的姑娘们。

    1981年大女儿平荣结婚。

    平荣把女婿带回家来。

    龚全珍很高兴,建议按照莲花风俗,买点礼物送给他们,表示作父母的一点心意。

    但是甘祖昌不同意,他说:“不要送什么礼物,子女结婚,父母掏钱的旧习俗应该打破。

    我们要鼓励年轻人艰苦创业,走自己的道路。”

    老农刘记圣是甘祖昌的好朋友,他多次劝甘祖昌:“你把钱用到集体事业上去是对的,但是你也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想想,拿点钱给儿子盖房吧。”甘祖昌不同意他的观点,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十大措施之一,就是废除继承权。

    留下一笔遗产,让后代坐享其成,这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继承观,我们只能把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留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宝贵遗产。”

    言传身教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侄儿甘铁朗、孙子甘全连一同初中毕业,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

    同时,还有李孝林等十余位知识青年也回乡参加农业劳动。

    甘祖昌为了教育他们安心农村生产,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从大年初一到初四,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有关党在农村方针政策方面的文件。

    并邀请在旧社会和他一起挑过脚的四位老农给孩子们上课,现身说法,讲家史和村史,用新旧社会对比的方法来启发教育年轻一代。

    座谈会使这些回乡务农的年轻人受益匪浅。

    纷纷表示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

    接着,甘祖昌便把孩子们带到屋后的虎形山上,对他们说:若要富,先种树。

    虎形山荒芜太可惜,应该开垦出来种植果树。

    在场的二弟洪昌却认为:虎形山土质贫瘠,种树不能成活。

    甘祖昌笑着说:“那是因为方法不对头,南泥湾土质比这更差,种庄稼照样丰收。”他便亲自示范,深挖坑,施好肥,栽上树,勤管理。

    当时,这些孩子跟着甘祖昌天天去山上劳动。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果树成林。

    甘祖昌的孩子们也都茁壮成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作出了优异的成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