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侗族鼓楼的600字作文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侗族吊脚楼和鼓楼,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未优先标记,其他用材不得取用。

    可见打上标记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

    据传说;鼓楼一词含义,应该是侗寨古时放鼓之楼。

    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习惯,俗称鼓楼。

    鼓以桦树作身,名为"桦鼓",安放于鼓楼高层。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

    每当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

    侗寨有坐鼓楼的习俗。

    特别是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哆耶"对歌作乐。

    或以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扮侗戏,登台演唱。

    鼓楼据清代雍正年间有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

    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

    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

    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

    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

    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经过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选定,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楼中最高层的中心位置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

    鼓楼建筑系木质的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

    "神奇的建筑师"凭一根丈杆,一支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

    更为罕见者是神奇的独柱鼓楼。

    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

    琳琅满目,栩栩如生。

    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

    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实的。

    侗族大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在曲式上紧密完整。

    演唱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合唱中自由和谐地出现多音部,在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见的。

    侗戏就是在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鼓楼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

    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穹,犹如塔尖一样。

    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

    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

    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

    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

    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

    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

    这是侗族鼓楼同汉族的重檐楼塔明显不同的地方。

    鼓楼形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

    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

    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

    追问

    亲,作文呀。

    亲,作文呀。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