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学生收集资料(1)古诗词对联背后的故事

    苏东坡题联戒和尚

    西安理工大附中七(3)潘韵洁

    有一天,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一座寺庙览,听说这里的和尚品行不端,心里有点不满。

    那和尚听说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低头哈腰,毕恭毕敬,招待格外殷勤,又死皮赖脸要求苏东坡题字留念。

    苏东坡握笔在手,疾书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和尚为了渲染自己,把这对联悬于喵内楹柱上一些文人看完捧腹大笑。

    原来这是一副谜联,上联含“秃”字,下联含“驴”字,合起来是“秃驴”二字。

    李白痛骂胡乡绅

    那是公元715年春天,14岁的李白已在南浦名扬全城。

    有位姓胡的乡绅,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常常胡诌几句打油诗,俗不可耐。

    胡乡绅50大寿之日,宴请全城富户名流,并请“神通”李白赴宴。

    酒过三巡,胡乡绅虚情假意对李白说:“久闻才华横溢,老夫有一上联,却苦于没有下联,今忒请玉成。”说完,摇头晃脑念道:

    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

    梁山为今梁平县,“淋”是“邻”的谐音。

    胡乡绅自以为上联是川东三个名县,哪知李白却随口答道:

    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众人听罢,频频点头称道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

    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

    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

    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

    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西安理工大附中七(3)黄志杰、姚天蕴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对联故事

    难忘的回忆

    明朝冯梦龙著的《古今谭概》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丘浚[jùn]的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母亲靠给别人干点活儿来养活小丘浚。

    母亲认识不少字,就教丘浚读书识字。

    可家里这么穷,那儿有多少书可读呀?丘浚就跑到几十里外去找人借书读。

    有一天,丘浚听说附近庙里有个叫释珊[shìshān]的和尚有点儿学问,就去庙里见他。

    进到庙里,释珊看丘浚是个穷小子,就待搭不理的。

    丘浚窝了一肚子火,刚想走,一个小和尚进来说,有个将军的儿子来见。

    释珊一听,连忙跑出门外,下台阶去迎接这位公子,还点头哈腰的一个劲儿地赔笑脸儿。

    公子走了以后,丘浚走过来问释珊:“刚才您对这位公子连跑带颠地迎接,可对我连站起来都不肯,这是什么理儿?”和尚一听“哼”了一声,就用经书上的说法回答了一句:

    “接是不接,不接是接。”

    意思是说,去迎接公子,就跟没迎接一样,没迎接你,也跟迎接了一个样。

    丘浚一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他眨了眨眼,有了主意,一手抓起和尚面前敲木鱼的小槌儿,朝释珊的光脑袋上就是几下子,一边敲一边还说:

    “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这句话跟和尚说的正好成了一副对子。

    丘浚打了和尚几下,把小木槌儿一扔,哈哈大笑着跑了。

    释珊干瞪着眼,坐在那儿揉着脑袋上的青包儿。

    寂寞寒窗空守寡,退还莲迳返逍遥

    西安理工大附中七(3)陈子琰、杨元祥

    从前,金陵城里有一大户人家,主人姓徐名祖荫,家财万贯又知书达理,可就是家里人丁不旺,娶了三房妻室都未得一男半女,直到娶了第四房小妾才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静仪。

    虽说是个女孩,可全家大小还是欢喜得不得了,视作掌上明珠,令人称奇的是这女孩儿自小聪慧异常,三岁即能读书过目不忘,四岁便能吟诗作对,尤其是对联句有常人不及的天赋。

    一次,徐祖荫独自在花园中散步,见到满园鲜花争相绽放,不禁触景生情,脱口吟出一联:“满堂花醉还多事。”一旁正随丫鬟玩耍的小静仪忽然应声道:“顽石无言最可人!”徐祖荫听了不禁大为惊奇,要知道当时她还不到五岁啊,打这以后,徐祖荫更加宝贝这个女儿,并将琴、棋、书、画悉心相授。

    静仪长到十七岁,出落得跟出水芙蓉一般,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

    此时远近都知道徐家有一个美若天仙的才女,一时求亲的王公贵族趋之若鹜,几乎踏破了徐家门槛,然而这徐家小姐择婿不求富贵显赫之家,声称只要有人能对出她所出三联,无论老幼她都将嫁与此人。

    半年过去了,来应征的人当然不少,可还真没有一个人能对出小姐出的三个上联,这倒让徐祖荫伤透了脑筋。

    这一日,有一姓王名宝钥的英俊小生来徐府求见徐小姐,说是从千里之外赶来的。

    徐祖荫见王宝钥气宇不凡,不由先喜了三分,连忙到后堂与女儿说了,待会出联时切不可太偏太难,以免人家对不上来,错过了良缘。

    静仪听了口上答应,心下却不以为然,心想:“若无真才实学我还是一样打发他走人!”可等到花厅相见的时候,也不由在心中赞叹,有了几分喜欢。

    徐小姐娇羞地说道:“公子,请听好了,奴家要出上联了。”宝钥欣然道:“小姐,请!”静仪吟道:“青衫磊落,莫非太白转世?”宝钥听了,明白她是在夸自己,立刻应道:“环佩叮当,原来天女下凡!”两人心意相通,相视而笑。

    静仪又吟道:“文章千古好。”宝钥托口道:“仕途一时荣。”一旁的徐祖荫抚掌笑道:“妙,妙极!我看今天就到这里,第三联过两天再对不迟。”说罢吩咐摆宴为宝钥洗尘。

    接下来的几天,静仪与宝钥终日不是闲庭散步,就是抚琴清谈,两相爱慕,却绝口不提对联之事。

    最后还是宝钥先提出要小姐再出最后一联,好结良缘。

    静仪沉吟了一会才说:“这第三联不对也罢!”宝钥道:“这是为何?”静仪先是不答,后禁不住他的一再追问,说道:“先前两联只因家父有言在先,叫我不要为难公子,所以出得简单。

    这二日来与公子相随,感觉甚是投缘,所以不对也罢。”宝钥年轻气盛,听了这话深以为辱,当下断然道:“小生本为联句求亲而来,岂可因大人与小姐眷顾便负初衷?即请小姐出第三联,小生若对不上来即当告辞回乡,再不敢提提亲之事!”静仪见他对自己一腔深情置之不顾,心中气极,也不由恼道:“这可是你说的!”恰巧徐家有一仆人正在用锤子往墙上钉一根木楔,静仪见此当即吟道:“壁上钉楔楔钉壁。”宝钥听了顿时呆了一呆,未料得她竟然出了这么句上联。

    此联看似平淡无奇却十分难对,宝钥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未能对出下联来。

    静仪见状十分后悔,刚想重新出对,没想到宝钥却深施一礼,说道:“小生才疏学浅,让小姐见笑了,就此告辞。”静仪垂泪道:“事已至此,但只要公子半年能对出下联,咱们依然可续前缘。”宝钥默然无语,转身便走了。

    宝钥回到家里,日思夜想,脑中只想着那句上联,恍恍然已过了数月。

    一日,他信步来到江边,只见江边泊着一只渔船,船上只有一个老渔翁,不一会老翁摇着橹向对岸划去。

    宝钥望着那橹一下一下拨动着水面,脑中不由灵光一闪,不禁跳了起来:“有了!”当夜他便收拾行装赶往金陵。

    可当他赶到徐府时,早已物是人非了,徐祖荫伤感地告诉他:“你来晚了,静仪已于一个月前在城外古梅庵削发为尼了。

    老夫苦劝无用,也只得由她去了。”原来,自打宝钥走后,静仪再也无心弄什么联句求亲了,整日间只是盼着他前来。

    眼见半年之期已过,却仍不见人来,她又是伤心,又是悔恨,便要死要活地出了家。

    宝钥没想到事情会这样,当他失魂落魄地找到古梅庵,好不容易见到徐小姐时,之间她一身出家人打扮,头上青丝俱已剪去,不禁潸然泪下,说道:“小姐,是小生辜负了你!”静仪却平静地说道:“王公子,我已不是什么小姐了,而是一个出家人了,法名圆静。”宝钥道:“我已对出下联,你听好了,下联是:艄公摇橹橹摇梢。”圆静听了,默然半晌才说道:“对得真好,只可惜……”宝钥痛声道:“你不是说过只要我对出下联,你我便可再续前缘么?现在我已对出来了,你当守信还俗才是!”圆静对着佛像诵了一声:“阿弥陀佛!既离红尘怎可再涉尘缘?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宝钥再三恳求,圆静道:“既如此,我再出一联,你若对上了我便还俗,若对不上来,便不可再来纠缠!”宝钥点了点头,问道:“可有期限?”圆静看看四周,但见青灯古佛,不由说道:“公子,你听好了,上联是:寂寞寒窗空守寡。”宝钥听了,有若跌进了冰窖,半晌也说不出话来。

    这七字联字字为宝盖头,且七个字将出家人的悲凉凄苦描绘得淋漓尽致,是真正的难对之句,或许就是一个绝对!他知道自己让她还俗之事将变得遥遥无期了。

    圆静心里虽然十分难过,却也只说了声还有功课便进后堂去了。

    宝钥万念俱灰,干脆就在离古梅庵不远的一座庙里出家当了和尚。

    光阴荏苒,一晃三年过去了,那徐小姐,也就是圆静,为情所苦,久思成疾,竟然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宝钥得知消息,不禁悲痛欲绝,来到圆静坟前拜祭。

    时值初夏,那水洼中不知怎的竟早早地开放了一朵野莲花。

    宝钥见了不禁泪流满面,认定这是小姐所变,仰天大笑道:“小姐,你的上联是:寂寞寒窗空守寡,下联我已有了,你听好了,下联是:退还莲迳返逍遥!”说罢,大笑三声,吐了一口鲜血,便就地坐化了。

    姜女庙对联背后的故事

    西安理工大附中七(3)陈芷源

    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拼音:haishuichaozhaozhaochaozhaochaozhaoluo

    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拼音:fuyunzhangchangchangzhangchangzhangchangxiao

    孟姜女的故事: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

    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

    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

    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

    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

    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

    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

    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

    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

    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

    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背后的故事:孟姜女对联有着海水、浮云消落之理,出于对孟姜女的敬仰,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建有孟姜女庙,而山海关孟姜女庙则以其古朴典雅,依关面海别具一格。

    更以其前殿那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著名对联而名闻天下。

    这副对联相传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

    它利用中国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叠音叠义,描绘了海潮涨落,浮云长消的自然景象,显示了自然界变幻多姿的景色,读后使人产生无限遐想:是自然?或亦是人生!此联的喻意令人深思,而对联的断句则更妙趣无穷,反反复复,重重叠叠,耐人寻味。

    其读法已有多种,下面列出几种,虽类似文字游戏,然其中亦不乏真趣。

    表达了孟姜女的等待十分的长久,等到浮云长了又长,海水朝潮朝落也没有等到他的丈夫,也表达了孟姜女急切的心情,为什么说孟姜女庙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人们凭借孟姜女的故事来诉斥秦始皇对劳动人民的强暴奴役,同时以借此抒发了人们对一切残暴统治的不满。

    对联背后的故事

    西安理工大附中七(3)侯韩多多

    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背后的故事:

    有一次,佛印被苏东坡要了,知道他要来也清蒸了一盘五柳鱼。

    要难难他,正好旁边有一只磬,他就随手把鱼放在磬上。

    苏东坡早都看见了,装作不知。

    一坐下就故意唉声叹气,佛印知道苏东坡性格乐观,就疑惑的问他怎么了,苏东坡说他早上想写一幅对联,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想不出,所以心里烦。

    佛印问他上联是什么,他说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觉得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他却来问我,于是平静的说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连呼,高才呀。

    原来你磬(庆)上有余(鱼)啊!快拿来吃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把鱼端到了桌前。

    对联背后的故事

    对联:二人天合

    一了子平

    古时候,江南一些地方有一种婚俗,新娘上轿之前女家先要对上姑爷家的轿对。

    有家人姓罗,大女儿出嫁时,派来迎亲的门上有半副对联说:二人天合。

    仅仅四字,竟将帮办喜事的“礼生”难住了。

    原来上联运用析字格,‘二、人’合成‘天’,‘天合’又是‘天作地合’的简称。

    以此称颂两家婚事,十分得体。

    新娘的父亲是位老秀才,即对出下联说:一了子平。

    以‘一了’俩字恰好组成‘了’字。

    后来,人们便把完成女儿婚事叫“子平之愿”。

    此联上联出得好,下联对的妙,合事合情合理,技巧含意均契,上下联堪称双壁。

    古诗背后的故事

    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故事背景:

    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赶考,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便借口渴要了些茶水,聊几句,他便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这天,他又来了,但柴门紧闭,桃花依然开着,他便在门上写下这首诗。

    过了几天,他来到这里,听到屋里传来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问问发生了什么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哭着说:“我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了。”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

    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灵隐寺一副对联背后的故事

    西安理工大附中七(3)刘佳蕾

    灵隐寺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一副对联,就是天王殿正门前的“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这副对联的书写者是张载阳,张曾担任浙江省省长,省长的对联出现在如此醒目的地方,自然也就不必惊讶。

    但是,笔者后来在查阅相关文史资料时发觉,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

    笔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胡瑞甫的孙子胡效良。

    今年74岁的胡效良向笔者讲述了这幅对联背后的故事。

    民国时期,杭州最早出现的三家照相馆分别是:二我轩、活佛、英华。

    胡瑞甫(1883-1958)是杭州英华照相馆的老板。

    胡效良说:“我祖父胡瑞甫不仅是一个商人,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早年,他是灵隐寺慧明禅师的俗家弟子。

    那时,灵隐寺的却非和尚也是慧明禅师的弟子,所以,我祖父与却非和尚也就是师兄弟。”

    慧明禅师圆寂后,却非和尚担任了灵隐寺方丈。

    大约是在1930年初,灵隐寺的天王殿失火,大殿损害严重,却非大师便找胡瑞甫商议重修天王殿事宜。

    胡效良说:“那时,我祖父不仅自己捐出了钱款,还跑到上海商界去募捐,积极为天王殿的修复奔走呼号。

    不久,杭州姚生记营造厂便进入灵隐天王殿,修复工程就此全面启动。”

    灵隐天王殿修复期间,考虑到胡瑞甫所作的奉献,却非大师希望在天王殿前能留下胡瑞甫的姓名,于是叫胡瑞甫撰写一副对联,镌刻在天王殿正门的两端柱子上。

    胡效良说:“后来,我祖父就创制了这幅对联,那时,张载阳已经不担任浙江省省长,而在从事经商活动,但是,张载阳的书法在当时已经相当出名,加上我祖父与张载阳是熟悉的朋友,所以就请张载阳书写了这副对联,然后就交给了却非大师。

    天王殿重修工程完工后,大殿正门就出现了这幅‘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的对联,当时,对联的旁边还有这样一行小字‘中华民国十九年岁次庚午冬月谷旦新昌张载阳敬书杭县三宝弟子胡瑞甫同妻杨氏敬立’,杨氏就是我祖母,她叫杨懿文。”

    胡效良还介绍说:“我祖父胡瑞甫从小受私塾教育,具有较好的古文基础,擅长制作对联,解放前,杭州素春斋菜馆内曾悬挂一副对联:‘一心念佛观自在,莲池台畔见如来’,那是素春斋菜馆老板请我祖父创制的,时间大约是在1948年的冬天。”

    关于名胜古迹的书画题词以及背后故事

    西安理工大附中七(3)候景译

    1.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公元760年的春天,诗人杜甫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开辟了约1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已有200年的高大树下,修起了一座不十分坚固的茅屋,他就在这儿定居下来,一直到公元765年的秋天,其中还有近2年时间,因战乱流亡到梓州和阆州,他在草堂居住的时间加起来约4年,后人为了纪念他,一直把这座草堂作为名胜古迹保存下来。

    (2)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清代诗人顾复初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对联,对联对偶工整,寓意深刻,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它好在写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而不同于一般的阿谀奉承之词。

    上半联是用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意:“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对联的作者,就这一点发出感慨:时代不同了,而江山依旧,可是历代以来,在祖国壮丽的河山里龙蟠虎卧的诗人,又有多少呢下半联则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具体的回答。

    杜甫政治上实在是很不得志的,只是在这巴山蜀水之间,过着流寓的生活,可是却留下了长留天地的不朽诗篇,也留下

    了这长留天地的不朽的草堂。

    2成都文殊院

    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林则徐

    道光27年,作者由陕西赴滇任云贵总督,途经成都,游览文殊院后写了此联,作者认为,寺院周围的闪闪水水,错落映带,组成一幅和谐平衡的图画,似乎它们之间早有了默契,而园林以外的现实社会则是另一景象.倾轧,排挤,无所不至,作者在长期接触自然界与社会过程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感慨,一是有清契,二是无世情,他一生严禁鸦片,又关怀民生,至于反侵略的言论与实践,更为同时代人所不及.

    3青城山天师洞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程昌棋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由古代巫术,神仙,阴阳五行等民间信仰汇合而成的,东汉安帝时,张道陵于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其信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奉老子为教祖.运动变化为万物,万物为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

    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据传此孔府大门上的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是李东阳所作,联语高度评价了古代伟大的先哲孔子的“文章道德,与天不老”。

    并说孔子的后人,同享福禄,世代尊荣。

    而由纪晓岚书写后,进行了艺术再加工,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的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

    上联写孔府安富尊荣,富荣同国盛大,气魄非凡。

    下联赞孔子的文章流传千古,与天齐老。

    教师节对联后的故事

    西安理工大附中七(3)段玉敏

    弟子受业礼乐先是射御书数先生明经德才比之天地君亲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

    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中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

    郭沫若曾为他题写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此联把事业、品德、理想、追求,都重笔浓缩于纯朴的联语中。

    著名的教育家马寅初先生,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41年在重庆庆祝60寿辰时,周恩来为他手书了一副对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此联十分工整精当,表达了周恩来对马寅初教育成果的赞誉,对其健康长寿的良好祝福。

    教育界老前辈、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烈士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曾撰一联抒怀: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老先生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他投身教育工作,默默无闻地实现“欲栽大木柱长天”之志,他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深受后人的敬重!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深受师生爱戴。

    他在51岁时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当时许德珩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此联简括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和性格,诚挚感人。

    教师是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得学生爱戴。

    教师节来临之时,有位中学生给教师送了这样一副对联: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

    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

    联中巧嵌数学名词,贴切自然,耐人寻味,表达了莘莘学子对教师的敬仰之情。

    人之一生,孰能无师?因此,教师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上赞誉教师的对联比比皆是。

    有一副长联写道: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此联堪称绝妙。

    上联从一到十,下联逆序从十到一,各用十个数目字按序排列,实属不易。

    生动地写出了人民教师甘作蜡炬愿为春蚕的崇高精神境界。

    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这一联格调凝重,比喻恰当,寓意殊深,对粉笔生涯的人民教师作出了高度评价。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这是一副由教师撰写的对联。

    作者把“粉笔”、“讲台”与“国运”连在一起;把“一颗丹心”与“铸民魂”连在一起,令人更加感到教育工作的崇高,对辛勤战斗在教育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更加钦敬!

    此外,还有一些尊师重教的对联,如:

    “尊师重教,中华史册添异彩;兴邦育才,神州大地起宏图”。

    “似园丁,汗水浇开桃李蕊;如慈母,心血育出栋梁材”。

    “如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像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

    “教书千秋伟业;育人万世丰功。”不胜枚举,读后,热血沸腾。

    对教师职业更加一往情深。

    倍感教书育人的神圣,任重道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