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形容“敖包”的诗句有哪些

    1.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曹邺《寄刘驾》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抒怀》

    3、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王维《出塞作》

    4、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5、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张轼《立春偶成》

    6、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鲍溶《塞上行》

    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

    8、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高骈《边方春兴》

    9、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10、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草原诗》

    11、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草原诗》

    12、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

    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草原诗》

    13、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

    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

    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

    ——七律《乌鸦和塞北草》

    14、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15、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北山》

    16、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民歌《敕勒歌》

    17、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什么是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

    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

    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作用: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

    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

    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

    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

    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

    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

    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

    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

    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

    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

    "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

    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

    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

    "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

    外围12个小堆,围绕中间,1个堆构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

    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

    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

    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

    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

    祭祀一般都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

    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是蒙古语的音译,汉意是"石堆"或"鼓包",意思是"堆子"。

    像大海一样的茫茫草原,没有可以指路的标识,行政区划、游牧分界更无以识别,人们就垒石成堆或垒土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这就是敖包的最初来历。

    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以进 

    敖包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

    内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高达数丈。

    从远处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

    每个敖包还多有自己的名称,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

    过去,各盟、旗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还有自己的"家敖包"。

    敖包的数目不尽相等,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是7个或13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

    人们出门远行,凡路过敖包,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以求吉祥。

    参考资料

    中国最美古诗文网.中国最美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