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物候的唐宋古诗宋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

    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

    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七绝】 类别:【】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词】 类别:【】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

    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秋雨叹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类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春雷

    年代:【现代】 作者:【郭沫若】 体裁:【七律】 类别:【】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