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强军诗朗诵的句子
发布者:张俊华2019-12-20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历史的同情是胡丘陵长诗历史意识的又一表现。
遵义会议在中共党史上和军史上都可堪称是有着伟大转折意义的事件,然而诗人之笔并不落在其辉煌的历史意义,而对准遵义这一地名,围绕会议牵引出一段段历史的底片,并在这些底片上显影着历史本身缠绕纠结的关系。
因为“盲目地燃烧激情”使红军“大出血”,这成为中央红军党内领袖胸口难化的“结石”。
于是疾病在此成为一个绝妙的隐喻,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问题这一剂“难熬的药”,终于在文火与武火的双倍煎熬中“使红军渐渐地恢复元气并且增加了,许多抗体”。
扩展资料:
面对长征途中那些物是人非和物非人非的“阵地”,有多少“石头”就有多少“痛苦”,因为“阵地就是一山石头,一山沉睡的,不愿被枪声吵醒的石头”。
而历史终究以枪炮强行炸开了一山的沉默,于是“两种不同颜色服装的尸首流出的,竟然是同一种颜色的血液”。
在极具现场感的意象组合中,诗人再次暴露了历史的无序与野蛮:为了这一山石头,两个用不同刺刀刺倒对方的战士。
四只鼓胀的眼睛,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兄弟,一个被抓走的,不得不上战场的哥哥,一个因为哥哥被抓走,毅然上战场为哥哥报仇的弟弟。
如果说历史曾经并一再以一种野蛮的方式显示过它暴力无序的一面,那么诗人胡丘陵却以一种诗歌的张力术重新组织那些无序和无羁的历史。
但这种重组并非对历史暴力美学的屈服和再建新的历史法则,而是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达至了历史的理解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