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经典研读第1讲

    1.【经典唐诗读后感】

    [经典唐诗读后感]在灿如星海的唐宋词中,有一颗星星时时照亮着我,经典唐诗读后感.那是文天祥在临死前吟成的一首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千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个响亮的名字,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处于元军大举南侵,南宋濒临灭亡的时期.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宋军抗元. 这首诗表现的正是文天祥被俘之后宁死不屈、正气凛然的高尚节操.就是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表现了他坚强的爱国意志,成为我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座右铭.每当我吟起《过零丁洋》,就觉得文天祥的一腔浩然正气充溢于天地之间.看文天祥的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的自白书》: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人人都渴望生命,生欲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可矣!又觉得国亡我不亡就是耻辱,我必须与邪恶斗争.这首词告诉我历史上宋元两朝的盛衰,让我更加地热爱祖国,愿为祖国效力,宁死不当亡国奴.宋词是回味无穷的,宋词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读唐诗有感乐清育英学校 黄雯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唐诗是我在一年级时学的《咏鹅》.现在我想起这首诗,仍然读得津津有味.我喜欢读唐诗,吟诵起唐诗,就像唱歌一样高兴.因为在唐诗里,我能懂得很多道理,学到很多在课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它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觉得读唐诗是一种乐趣,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唐诗70首》.我把这本不值钱的书看作宝贝似的,都过了两年多了,还放在我家的书柜里.现在打开它,我读起里面的诗还是那么的着迷.这本厚厚的《唐诗70首》里,我最喜欢、记得最熟的一首就是《静夜思》,它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大作.记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读唐诗》.这首歌的开头就是朗诵了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诉说的是远在它乡的游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这首诗虽然只是说了李白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可我觉得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很想自己的母亲,很想回到遥远的家乡与年老的母亲一起度过这寂静而冷清的中秋之夜.学古诗的好处有很多.读唐诗,丰富我的课外生活,让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我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有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我读了唐诗以后,觉得自己变得有教养了,不像以前那样孩子气,不懂道理.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一样,成了一个小大人.《读唐诗》这首歌里还唱道:唐诗唐诗传家宝,一代一代传到我,文明哟古国……既然唐诗是宝,中国是文明的古国,大家还不快行动起来去读这个宝,去寻我们文明古国的宝!读《论语》,学做人乐清育英学校 陈天杨暑假里,爸爸要我背《论语》,读后感《经典唐诗读后感》.我接过一看, 学而第一四个大字映入我眼帘,下排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爸爸郑重地对我说:天杨,以后你每天背两句,要记住圣人的教诲.尽管我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可看到爸爸那虔诚的神情,我迟疑了片刻,为了不使爸爸失望,我只能装出很乐意的样子,高兴地说:好呀!开始背诵时,我只是勉强应付,死记硬背.到了后面,我才发现,这里面的寓意很深.在前十篇中共出现十五次孝.整部书主要讲的是仁.商鞅还讲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学的《弟子规》,只是根据《论语》中的一小部分进行扩写的.其中一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溪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呢?我这人呀,发奋时忘记吃饭.高兴时忘记忧愁.不知道老就要来了.如此而已.这句话使我很受感动.孔子,千年一见的奇才,却只说如此而已.做人,不能骄傲,也不能吝啬.《论语》中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于不足观也已.周公是一个孔子都佩服的圣人,可孔子还说如果他骄傲而且吝啬,那就没有什么可赞扬的了.因为他的缺点像一朵朵乌云掩盖了他的才华这个太阳.《论语》使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如何做人,告诉我治国之道,告诉我孝道,它还告诉我仁义.《论语》,你就像一座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宝库,从做人到治国,你都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你让爱学习的人变得更充实.读唐诗宋词有感乐清育英学校 黄重文唐诗宋词,四书五经…… 当我唱起这首歌,一种自豪便涌上心头.因为我是中国人!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像一条条清泉流进我心窝.它是传家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岳飞,读过宋词的人都知道,他可不是一个小人物哟!其中,他写的《满江红》使我受益匪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2.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课后笔记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极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唐诗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座艺术宝库。

    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时期,诗人辈出,群星灿烂,涌现出一批在诗歌创后上有卓越成就,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培育和开拓了诗歌园地,出现了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蔚为大观的空前繁荣景象。

    唐诗的思想内容精深博大,是艺术的创新,意境的深隽,韵律的精严,语言的锤炼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是中国文化传统不可多的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3.弄首最经典的古诗来要鉴赏哦还要讲关于此诗的一个故事老师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

    4.唐诗精选,要完整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伤愚溪三首」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诗经典研读第1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