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诗之别
1.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个人感觉不一样 楼主应该是个雅人啊 书本上有总结 楼主自习体味下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2.宋诗与唐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
《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
3.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是什么
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
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
李泽厚说:“少喜唐音,老趋宋调”。
4.宋诗与唐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主要
宋代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与唐诗
一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基本类型。宋诗与唐诗最大
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
,
宋诗重
“意”
;
唐诗是诗人之诗,
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通过形象
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
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
山瀑布》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
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
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
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
“象”的描绘是次
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
炼,表现也不太含蓄。例如苏轼《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
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具体面目没有描绘出来,
侧重表现由看山引发出来的
哲理性思考,发人深省。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
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
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宋诗因为与唐诗不同,所以长
期以来一直遭受批评。其实,言理、言情无关紧要,关键是
能将诗写好。认定唐诗才是好诗的观点是十分狭隘的。春兰
秋菊,各极一时之秀。以唐诗为正宗,或以宋诗为正宗,都
有碍于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
5.唐诗与宋诗有何异同
诗分唐宋,有两层含义,一指朝代,一指风格。
当然,风格与时代有关。不过,唐诗有下开宋调者,如韩愈、孟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
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然而就大体说,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
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二) 缪钺的《诗词散论·论宋诗》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其言甚为允当。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它只是写西望洞庭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既无诗眼可言,又无摘句可得,读来却觉酝藉空灵,情在景中,确是天生好言语。
这就是以韵取胜。再看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之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三句所写是湖中景致以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情不由己,欲买舟一游,旁人方始明白:此非真景,原来是画。
前三句是烘托,是作势,目的是逼出最后一句。可见此诗颇费匠心,深折透辟。
这就是以意胜。 唐诗既重韵致,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于景中。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纯是写景,并无深意,然而诗人洒脱高远之致,读者自能从诗中体会。这便是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理涉路,不落言诠”,其美全在情辞。
同是写出庐山,苏轼〈〈题西林壁〉〉便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二句还是在写景,后二句却纯是议论。然而正因有此议论,庐山峰回路转之状读者反倒能充分领略。
可说是虚中见实。赵翼评论曰:“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闻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也就是说,此诗有意与前人异,透过一层说,不犯正位,务求出奇制胜,与前诗比较,意思远为深刻,完全以气骨见长,然而情辞之丰赡则明显不如。
东坡此诗意义不止在此,从中还可以领悟深刻的道理。这也是宋诗特色——富理趣。
当然唐诗也富理趣,如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在南宗禅看来,自性本自清净,此心若静,何来穷通?王维所阐发的即是此理。然而他只是叙事写情,松风山月,解带弹琴,皆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余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再看黄庭坚的>之一: 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此诗大意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本净,何须多虑?斌老有见于此,以新诗排闷,终能得意忘言。
知喜与嗔同出一性,犹如莲花与淤泥共在一池,便能心源澄澈,与晚色幽香共静。二诗含义一致,然而黄诗写远为曲折,说理更为透辟。
不过,言尽句中,含蓄之致也就稍逊了。这便是宋诗言理的特色了。
说理如此,写景亦然。唐诗如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有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此诗虽繁音促节,极尽描摹之能事,然而款款道来,数次变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如苏轼>: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水生千涡。
…… 此诗效仿韩愈>的比喻手法,一气喷出,令人应接不暇。中间不换韵脚,更有直下之势。
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而有之。写作技巧较岑诗大有进步。
但是如急流下注,不免急迫,失却了唐诗的雍容之态。 不仅章法,宋诗句法也大变唐诗之旧。
如杨万里的“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一联(>),陈石遗评曰:“三、四似不对,而实无字不对。流水句似此,方非趁笔。”
(>)不仅两句一气呵成,而且单看上句,是极难猜出下句的。这种句法不见于唐诗,也是宋诗技巧进步之处。
又如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黄庭坚“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那可持。”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或以活法用典,或以文入诗,奇警深折,其境界为唐所无。不过,唐诗中高远清华、雄浑丰腴之句,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郡邑浮前曲浦,波澜动远空。”(>),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之类,宋诗中也罕见。
宋诗音调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为最甚,如“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
6.唐诗与宋诗有何异同
诗分唐宋,有两层含义,一指朝代,一指风格。
当然,风格与时代有关。不过,唐诗有下开宋调者,如韩愈、孟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
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然而就大体说,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
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二) 缪钺的《诗词散论·论宋诗》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其言甚为允当。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它只是写西望洞庭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既无诗眼可言,又无摘句可得,读来却觉酝藉空灵,情在景中,确是天生好言语。
这就是以韵取胜。再看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之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三句所写是湖中景致以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情不由己,欲买舟一游,旁人方始明白:此非真景,原来是画。
前三句是烘托,是作势,目的是逼出最后一句。可见此诗颇费匠心,深折透辟。
这就是以意胜。 唐诗既重韵致,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于景中。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纯是写景,并无深意,然而诗人洒脱高远之致,读者自能从诗中体会。这便是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理涉路,不落言诠”,其美全在情辞。
同是写出庐山,苏轼〈〈题西林壁〉〉便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二句还是在写景,后二句却纯是议论。然而正因有此议论,庐山峰回路转之状读者反倒能充分领略。
可说是虚中见实。赵翼评论曰:“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闻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也就是说,此诗有意与前人异,透过一层说,不犯正位,务求出奇制胜,与前诗比较,意思远为深刻,完全以气骨见长,然而情辞之丰赡则明显不如。
东坡此诗意义不止在此,从中还可以领悟深刻的道理。这也是宋诗特色——富理趣。
当然唐诗也富理趣,如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在南宗禅看来,自性本自清净,此心若静,何来穷通?王维所阐发的即是此理。然而他只是叙事写情,松风山月,解带弹琴,皆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余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再看黄庭坚的>之一: 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此诗大意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本净,何须多虑?斌老有见于此,以新诗排闷,终能得意忘言。
知喜与嗔同出一性,犹如莲花与淤泥共在一池,便能心源澄澈,与晚色幽香共静。二诗含义一致,然而黄诗写远为曲折,说理更为透辟。
不过,言尽句中,含蓄之致也就稍逊了。这便是宋诗言理的特色了。
说理如此,写景亦然。唐诗如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有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此诗虽繁音促节,极尽描摹之能事,然而款款道来,数次变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如苏轼>: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水生千涡。
…… 此诗效仿韩愈>的比喻手法,一气喷出,令人应接不暇。中间不换韵脚,更有直下之势。
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而有之。写作技巧较岑诗大有进步。
但是如急流下注,不免急迫,失却了唐诗的雍容之态。 不仅章法,宋诗句法也大变唐诗之旧。
如杨万里的“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一联(>),陈石遗评曰:“三、四似不对,而实无字不对。流水句似此,方非趁笔。”
(>)不仅两句一气呵成,而且单看上句,是极难猜出下句的。这种句法不见于唐诗,也是宋诗技巧进步之处。
又如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黄庭坚“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那可持。”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或以活法用典,或以文入诗,奇警深折,其境界为唐所无。不过,唐诗中高远清华、雄浑丰腴之句,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郡邑浮前曲浦,波澜动远空。”(>),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之类,宋诗中也罕见。
宋诗音调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为最甚,如“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
7.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是什么
最大的区别是:朝代不同,呵呵,开个玩笑。
唐诗: 重抒情,以情韵胜:唐诗善於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风格浓郁而浪漫句法整链:语言流丽,多用比兴,神韵独绝重风格和神韵:不只是章句等形式宋诗:1. 重哲理,以理趣见长:受古文运动与理学盛行影响,善於说理,重议论、理趣、哲理化,以才学为诗2. 讲诗法:尤以江西诗派为甚.精於对偶,用韵严谨,据事敷陈,常有兴寄不深,语绝意尽之感3. 以文为诗:自欧阳脩采韩愈以文为诗之作法,宋诗自西昆旧习解放出来.以诗发议论或记事,故不免影响诗的情韵与意境4. 口语入诗:平淡俚俗,节制感情,有大量明白如话的诗歌 内涵情辞丰腴:诗人往往由外物与主体心灵两相凑泊而兴发感动、寄情创作,重视直接抒发和描绘,情感深浓,意境博大.以才学为诗: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并且比较喜欢用典实,显现其人文情怀与生命自省,显得婉曲精深,有清新超拔之格调形式语言流丽:唐诗语言流畅优美散文化:宋诗以文、以口语入诗,无论在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均具有散文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