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含蓄蕴藉唐诗

    1.那首诗体现了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纵观中国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实在不在少数,仅撷取其中两首(古诗,现代诗各一)如下。

    一、《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诗词中含蓄风格如何通过举例来说明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楚。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这是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

    这首诗约作于陈子昂二十六岁时,彼时他告别家乡,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 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整首诗用词朴素,虽无惊人之句,无艳丽之词,但蕴含其中的真挚感情却是令人回味的。此诗先写酒宴将尽时的沉静氛围,次写对过去美好时光的 留恋和漫长离别之路的遥想,将惜别之情进一步写深,再以夜色之景烘托难 舍之情,最后是对离别后重逢的期盼。

    诗人始终将情感的抒发置于具体情景 的描述之中,并随着情景的变化,使情感得到步步加深。恰当的表现手法, 使得全诗感情的抒发自然而含蓄,婉转而细腻。

    诗中的手法就是含蓄的风格。我们都知道,诗不能直露。

    若把意思直说出来,把意思说完,一览无余,言尽意尽,引不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这是 诗的大忌。 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 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唐人刘知几《史通叙事》认为,诗要“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 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 反三隅于字外”。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说,诗要“藏而不露”,做到“只 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诗贵含蓄,也就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来,蕴含在所写的形象里,通过所写的形象、画面、场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去沉思、寻味、咀 嚼。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思,激起心灵的共鸣。

    蕴含的情思越深厚,越是耐得住沉思、寻味、咀嚼,艺术效果越强,诗就越有味。例如朱庆余的《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写的是深锁在宫中的宫女的痛苦,不直写在宫廷中黑暗恐怖统治下她们的内心幽怨,却绘出开花时节她们被关闭宫门之内,凭琼轩而立,满 怀辛酸却欲语还休的情景。

    全诗未写一个苦字、怨字,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 鹦鹉旁边不敢说话,略一思索,就知道她们所忍受的黑暗恐怖统治了。创作含蓄深厚的诗很不容易。

    所谓含蓄,就是将丰富的生活、深刻的思想、浓郁的激情,熔铸于生动的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之中,而把自己的思 想倾向隐蔽起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 诗要含蓄,就要写得婉转曲折,不能直说。

    婉转就容易含蓄,例如杜甫的《月夜》抒发在异乡思念家人之情,也用婉转曲折的写法:今夜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长安的杜甫不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子儿女,却想象妻子对他怀念,描绘出一幅相思图。 他想到儿女还小,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他,更体会到妻子 心情的孤独和悲凉。

    月夜凝露,她对月怀人,彻夜不眠,云鬟湿,玉臂寒。 末两句又想象将来相会的甜蜜,饱经忧患而得重逢,甜蜜之中又难免引起辛酸。

    含蓄不同于隐晦,诗词不明白说出的意思,读者看了就懂,或者看了略一思索就能懂,就叫含蓄。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可先根据诗句的内容及人物的行为心理把全词分出层次,再进行归纳概括.上片分两层,前一层抓住“新试纱衣”的动作和景物特征可得出“喜悦”之情,后一层注意“双飞燕”可知“孤独”.下片分两层,前一层“拢鬓步摇”是梳妆打扮,后一层“独倚阑干凝望远”可知对远人的思念.(2)这两句“独倚阑干凝望远”是人物的动作,“一川烟草平如剪”是写景.动作可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写景是为了抒情,结尾写景手法是以景结情,这里的景和情是协调一致的.要对诗句进行细致分析.答案:(1)春天景色美好,换上新衣,怀喜悦之情;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含怀远之意;精心打扮,满怀热望之心;独倚阑干,不见归人,有极度失望之思.(2)女子盛妆后独自倚着阑干眺远,盼望着心上人儿归来,但见到的还是只有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以景收结,含蓄蕴藉,余韵悠长,女子不见归人的失望与惆怅全融于景中.赏析: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的情怀.全词感情曲折多变而又深婉不露,极尽婉约之美.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这句是笔意双关,合写初春和少女.下两句则分写.第二句,写春天到来,天气和暖,闺中少女起床后换上新做好的薄薄的纱衣.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红日”句开始微微透出春闺中孤寂无聊的气息.此句写红日高照的时刻,少女才春睡醒来,穿好衣服,慵懒地卷起帘幕.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春风中燕双飞,而春闺中人独居,人不如燕,虽然不明说“恨”字,而意中怨恨之情格外深沉.闺中人不及空中燕,这一反衬,悲慨之感顿出.下片写少女由双燕齐飞触发的怀人情思.过片三句写少女梳妆之精心和首饰之精美.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青玉碾”,指步摇上的饰物用青玉细细磨成的.极言首饰之华贵精致.所插花枝的式样新颖别致,是通常的式样中所没有的.缀以巧妙制作的蜜蜂,栩栩如生,花叶上起伏颤动.“独倚”句中的“独”字与上片的“双”相呼应.凝望,全神贯注的长时间地眺望.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并没有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以景结情,余韵袅袅,十分飘逸.必欲盛妆以后才倚阑眺远,可见她是满怀希望当天能盼到心上人儿归来的,但见到的还是只有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开始时越是满怀希望,而此时越是大失所望.可以想象得出少女极度失望的情状.此处以景收结,含蓄蕴藉,余韵深长.谢逸的词,既具花间之浓艳,复得晏欧之婉柔,此词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4.并州路李宣远的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并州路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1)孤城咬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答:.(2)使征人“垂渭”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答:(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答:答案:.(1)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2)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3分,每点1分)(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4分,每点2分)。

    含蓄蕴藉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