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举例说明唐诗的风骨和兴寄

    1.如何理解陈子昂的风雅兴寄和唐诗风骨

    陈子昂的思想比较复杂,侠、儒、仙、释四家的成分都有.这一切,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使之既有别于王通、王勃的政教中心论,也不同于初唐史家和刘知几的历史发展观.

    陈子昂在文学理论上的建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刻地批判了六朝—唐初的淫丽文风.而是正面提出了革新诗界的理论纲领.但他的理论文章并不多,主要是一篇《修竹篇序》,此外《上薛令文章启》则较早地透露了他的改革文风的意向.在《修竹篇序》里,陈子昂以极大的尖锐性、鲜明性,高度概括地提出了诗文革新的理论纲领.

    陈子昂是将“风骨”作一个理论概念使用的.作为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具有本质特征的艺术美.

    至于“兴寄”,陈子昂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确切地说是作为诗歌艺术概括社会政治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方法看待的.

    " 仆尝遐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修竹篇序》)

    " 兴尽崔亭伯,言忘释道安."(《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 孤舟多逸兴."

    2.名词解释兴寄风骨

    兴寄风骨:“兴寄”说是陈子昂提出的美学观点,是针对唐初继承齐、梁以来诗歌的形式主义颓风而发的议论。

    兴指比兴手法,寄指思想寄托。即指用“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方法,使诗歌寓有深刻的含义。

    陈子昂的“风骨”说意在提倡力的美 ,刚健的美 ,以呼唤具有盛气壮采的文学 ,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风”是指物化在艺术形式中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并能使读者产生相近的思想情感的社会事物。

    “骨”则是物化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载荷着客观社会内容的刚健练达、浑朴自然的语言形式。

    3.怎样理解陈子昂的风骨与兴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武后时 他曾多次上书,要求革除弊政。武后奇其才,却废其言。因此三十八岁便借故隐退了,后被武三思假手县令,加害致死,时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的思想比较复杂,侠、儒、仙、释四家的成分都有。这一切,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使之既有别于王通、王勃的政教中心论,也不同于初唐史家和刘知几的历史发展观。

    陈子昂在文学理论上的建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刻地批判了六朝—唐初的淫丽文风。而是正面提出了革新诗界的理论纲领。但他的理论文章并不多,主要是一篇《修竹篇序》,此外《上薛令文章启》则较早地透露了他的改革文风的意向。在《修竹篇序》里,陈子昂以极大的尖锐性、鲜明性,高度概括地提出了诗文革新的理论纲领。

    在这篇短文中,陈子昂简明地概括了文学创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归纳出三个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即:文章之“道”,“风骨”、“兴寄”。

    “道”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含义。“文章道弊五百年矣”。这里的“道”既不是宇宙本体或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也不是指封建正统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而是指“文章”自身的特殊规律。“道”指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或固有规律,这种用法在先秦就有。陈子昂《修竹篇序》中的文章之“道”与《庄子.达生》中的“水之道”是相同的。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从荀子道扬雄讲“明道”,“道”指封建思想体系,“文”是纯粹的工具、形式。刘勰讲原道,“道”是宇宙本体,也是“文”的本原。他们都没有用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来表述文学自身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只有陈子昂敬爱那个“文章道弊”时,“道”才确指文学的特殊本质、规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就是说文学自身的具有的客观的特殊的本质、规律,在五百年来,被人为地破坏了。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它却既突破了儒家的文道观,也突破了道家——玄学的文道观。

    “风骨”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刘勰、钟嵘已言之在先,但人们有时把它分开使用,或单称“风”(气)与“骨”(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风”的涵义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内容,“骨”的涵义侧重于艺术形式。“风”是指物化在艺术形式中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并能使读者产生相近的思想情感的社会事物。“骨”则是物化猎人作者的思想感情,载荷着客观社会内容的刚健练达、浑朴自然的语言形式。陈子昂称赞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以作为对“骨”的涵义的具体说明。陈子昂是将“风骨”作一个理论概念使用的。作为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具有本质特征的艺术美。

    至于“兴寄”,陈子昂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确切地说是作为诗歌艺术概括社会政治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方法看待的.

    " 仆尝遐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修竹篇序》)

    " 兴尽崔亭伯,言忘释道安。"(《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 孤舟多逸兴。"

    由此可知,所谓“兴寄”,“比兴”都是说把客观的社会政治内容,集中、融会变成诗人的思想情感,诉诸语言文字形式的全过程。“兴”的内涵包括了客观的社会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认识生活,选取物象,驾驭文字的方式方法。从情兴的产生,到情兴的物化,也就是“兴寄”了。陈子昂讲“兴”与“兴寄”,特别强调社会政治内容,他批评齐梁间诗“兴寄都绝”,也是指内容空虚。“兴寄”是创作思想、创作方法问题,而不仅仅是表现手段内容问题,这是因为“兴”这个概念,从先秦到唐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李,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从“兴体”到“兴义”再到“兴寄”,以后又到“兴象”。

    自觉地把“比兴”、“兴寄”作为理论提出来的,始于刘勰而成于钟嵘。刘勰对前任之说兼收并蓄,力求折中,但他说“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可见他论“兴”比较侧重于社会政治内容。钟嵘不讲“六诗”而单提“三义”,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对比、兴、赋重新作出解释,建立了以“兴寄”说为中心的创作理论。

    陈子昂论诗强调“比兴”“兴寄”,并用以批判六朝文风,推动诗界革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刘勰、钟嵘的文学思想、创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对“风骨”“兴寄”作出更多的阐发,但却用他的文学实践——(《感遇》)诗和政论散文,为唐代的诗文革新开辟了新路。

    4.陈子昂为什么要提倡“风骨”与“兴寄”

    初唐的诗风浮艳,齐、梁以来形成了形式主义文风。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

    初唐诗坛有两大创作取向: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诗人分为二类:一类是围绕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武则天身边的宫廷诗人;另一类是与宫廷关系较为疏远、或者是飘游在山野之中的诗人。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诗歌风格的形成。

    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为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形式上讲究声律对偶、雕琢辞藻。代表为“上官体”,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多写丽景艳情;二是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三是属对精雅。宫廷诗人虽然对近体诗体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思想内容、诗歌风格上,他们的诗歌并不能将唐诗创作引上康庄的大道。

    陈子昂对于初唐诗坛“兴寄都绝”、“风雅不作”的创作现实深为不满,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出“风骨”“兴寄”两个革新口号,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要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他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比兴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比兴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是美刺比兴,而是要维持具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传统,在诗歌创作中寄托济世的劝业理想和人生意气,这便与片面追求“彩丽竞繁”的齐梁宫廷诗风彻底的划清了界限,它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意义。

    这样可以么?

    5.急求 考试要用 分不是很高但是希望有人解答 1陈子昂兴寄、风骨说的

    杜甫。.丰富多彩的喻象创造是其特色之一。本文认为,杜诗的喻象,不是用语词直接描摹客观的人物情态,而是驰骋想象,在人与物、物与物、古与今的对照、对比中,以虚拟的景象间接描摹客观的景象,表现出鲜明生动,新颖传神,苍老雄浑的审美特征。

    杜牧喜欢用七绝咏史抒怀,其咏史诗长于议论,含蓄深窈,尽得风人之旨。其写景诗敏于观察,含蓄精炼,情景交融。杜牧诗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以软语抒豪情,形成了气势豪宕而又情韵缠绵的艺术风格。

    李煜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应该说,白居易的诗歌是我国古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通俗易懂,不愧为我国一代伟大的诗人。

    6.什么是唐诗风骨

    唐诗风骨源于国风和汉魏风骨,它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横扫了齐梁颓靡文风.但也借鉴了其中缘情体物,精工流丽的艺术风格,博采前代文学精华,融合儒、道、释、侠于一体,经过唐初一百余年的诗歌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臻于完备.唐诗风骨滥觞于初唐四杰、陈子昂,蔚然成风于盛唐,流变于中唐,衰微于晚唐."风"即思想内容,骨即辞采和表现形式.唐诗风骨即坚实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明丽的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唐诗的风骨主要表现为盛唐诗人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 居安思危,关心国运兴衰、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摹写山川壮丽、田园牧歌、风俗人情的美学理想.

    唐诗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朝起自公元618年,亡于公元907年,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的文化繁荣时期,也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这样的大书法家,还有唐三彩、胡腾舞这样的异域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盛世。而这盛世画卷当中,最耀眼的莫过于唐诗。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外,今天知名的唐代诗人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作品也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矛盾;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的表达男女爱慕之情,有的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等等。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来。他们或用理性的思想,或用浪漫的想象,或者两种兼而有之。

    从直观的形式上看,唐诗的形式很全面。唐代的古体诗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而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句数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的用字有平仄之别,押韵的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昂扬壮大的情感、遒劲刚直的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风骨”,就是指诗歌要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有气势,有骨力。

    唐诗风骨,是指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

    譬如盛唐诗人任华《寄李白》:“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可见我们不是无根据的。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高度概括了这种时代精神,表明:好诗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这是一整个要好诗的时代。诗人最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是要让天下都成为美好的诗。

    举例说明唐诗的风骨和兴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