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汉乐府与唐诗的区别

    1.【乐府诗与唐诗宋词的区别】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是一种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它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由得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像司马相如这样的著名文人也曾参与乐府诗的创作.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的热情和灵感的事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和死的人生态度.如:贫富悬殊,民间疾苦,战争徭役,下层人民的劳动和互助,普通百姓的爱情婚姻生活,上层社会的残暴和腐朽.可以说,汉乐府的大多内容都是“敢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些和唐诗宋词都是有很大相同的.唐诗是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中国古典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深远,且流传广泛.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古体诗却不外呼两种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和律诗.绝句和律诗也不会超出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要确严.一首诗句数有限定.每句中用字平厌声有规律,韵脚不可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唐诗代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为: 一、数量众多.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二、作者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自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统计). 三、题材多样.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正如闻一多所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四、体制齐备.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 五、艺术成就辉煌.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百花盛开,异彩纷呈宋诗是在唐诗高度成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他有别于唐诗,有自已鲜明特色,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宋代的长短句歌词.宋代是长短句歌词的繁荣时代.在文学史上,词以宋称,体现了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背景: 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至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京(今开封)成为文化娱乐中心,出现了“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的繁华景象.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又成为地主官僚纵情享乐的场所.词这种体裁从草创时期的大众艺术过渡到文人手中,进入以言闺情与赏歌舞为主的时代,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利品.同时受燕乐的制约与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艺术个性,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它为宋代艺术家“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因此,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 地位: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诗的形式与唐诗在大多数上相同,但宋诗散文化倾向在结构和造句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表现.民间语言的大量运用也是他的独特风格,但也由于过于散文化,有些诗忽视形象思维和民歌情调的运用,降低了一些他的艺术魅力,但宋诗吟风弄月,赏玩生活细事为以后现代诗无病呻吟起道了很重要的作用.宋诗同时推动了现代散文的发展.宋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由于社会现实的作用.发展了爱国主义的思想. 关系: 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词.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戏弄、说话等通。

    2.汉乐府与唐诗中战争诗歌的区别

    汉乐府

    中国诗歌史上楚辞(诗)向汉赋(非诗)演变发展过程中,汉乐府填补了这一时期诗坛的一段空白。“乐府”本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据考,最早在秦代就已有乐府的设置。乐府兴起则是在西汉武帝时代,乐府官署大规模收集民间歌辞,据《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斜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斜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3.古诗与乐府诗有何不同

    古诗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4.汉乐府,古体诗,唐诗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古体诗(两个时期)

    先秦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歌,是我国诗歌的起点,其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战国时期,屈原(高考的老师很喜欢他,留意下哦。.)不仅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四言为主的诗歌--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传统.

    西汉魏晋时期:汉代诗歌主要是乐府民歌,乐府是汉代的一个音乐机构,基本上是五言诗.代表是<<;孔雀东南飞>>;(南朝),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这个一定要记住啊)

    南朝北朝时期的汉乐府基本上是情歌了,南朝以<<;西洲曲>>;为最高成就了.北朝呢有五言 也有七言

    古体诗歌就是这两个时期(汉乐府包括在内),相对古体诗的就是近体诗歌.(这个古体近体是大的划分的,其他的都要包括内)

    唐宋时期:唐代诗歌在古体诗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格律诗.

    唐诗就是其中的.格律诗分绝句和律诗,讲究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一二声是平 三四声是仄 这是最基本的约束

    除此之外,每句规定自数,规定压韵位置,平仄声固定。。一般高考考的就是压韵和平仄.建议你看下高二上语文书(人教版)的第31页就好.

    推荐你一本书文学常识什么的基本在里面,我们老师都说看看这本书,基础部分就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要有耐心哦.

    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高中) 北京教育出版社

    5.汉乐府诗和《诗经》、《楚辞》以及唐诗的区别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是一种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它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由得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的诗体。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乐府诗、《诗经》、《楚辞》和唐诗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它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6.《诗经》和汉乐府诗的异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从先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最初的作用是用来歌唱的,它是贵族祭祀宴乐的产物.就其普遍的四言诗格式来看,它明显是为了适应编钟之类的打击乐器而编纂的. 然而如果单纯从内容上看,诗又显然是为了一个特定目的而作,国风是小雅中的一部分,是某种意义上的民歌,在它描绘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处的环境的复杂.但是这里所谓的民歌是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民间歌谣,它的创作群体是当时的文人雅士以及贵族知识分子,在描述的内容上除七月以外又很难看到反映民间疾苦的文字.因此从广义上说,这类作品可以归结到社会性的群众性的创作;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颂诗对于研究西周乃至商代历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在文学成就上它就远远不能与国风小雅媲美. 诗经中的作品大多是抒情诗,它不重视人物的塑造甚至忽视事件本身,它传达出来的是作者对于社会、感情的认识,或者只是一种文学性质的悲天悯人.在居于其中大部分的爱情诗里,我们看不到像同时期西方和印度诗歌中的长篇叙事,它只是为了歌颂爱情而歌颂,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情感表达.这对我们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之后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抒情诗一直是文学发展的主线. 从诗经的取材来看,它又具有显著的现实主义色彩.诗经几乎包含了当时所能囊括的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它对政治、社会的关注使其脱去神话传说的外衣,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小部分人群对下层人民的文学性的关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使人们的视线从权利和斗争中稍微分散了一些.我们不能说诗经的主题内容是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暴政,但它却给了后代文人一个这样的传统,使我们的后世文学不至于过多的沉沦到美学的狭小范围内,从而对诗歌的发展方向做了一个界定.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对于社会责任的多分强调,也阻碍了文学关于情感的自由表达,抑制了文学多样性的发展. 但是诗经的抒情又不像现代西方歌剧那样热情奔放,它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克制的.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它不是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也使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当我们现在读诗经,甚至已经想像不到它当初作为世俗歌曲的载体,而是一种单纯的文学形式.另外,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而作为诗经的传承,汉乐府在继承它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在多个方面对它进行改进发展. 汉代的主流文学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与诗经的相似之处都是作为民间的创作而存在,是非主流的文化.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有着更多的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 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乐府诗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它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是非常直接甚至是赤裸裸的,《十五从军征》、《战城南》等篇目中描述的景象已经不能仅仅从抱怨上做出解释,它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控诉,更在《东门行》一诗中把这种控诉直接转化为反抗,这是在诗经中所看不到的.汉乐府民歌第一次把它具体而深入地反映出来,显示了中国文学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由于很多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民生疾苦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色. 其次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却也使叙事诗在文学题材发面占据了一个位置.而且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都是短篇,这一类作品,常常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

    7.《乐府》与《古诗》有什么区别

    1、主要是将乐府诗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体诗中。

    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形式上的严整,平仄、押韵等的发展不仅是传诵的需要,更是诗歌艺术成熟灿烂的标志,所以用形式分类,符合逻辑也便于读者分类记诵。而乐府的重要特点是歌以抒情。

    (1)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一般我们所谓乐府诗是指汉乐府,即两汉时期由乐府机关采集并配乐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其特点就是可以歌唱。

    (2)古诗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8.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风格和内容的异同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

    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

    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

    《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

    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

    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

    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董娇娆》等都主要是依靠对话来开展故事、发展情节的。

    《十五从军征》虽基本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但其中安排有老兵和相逢的路人的对话。《孤儿行》一篇完全可以看作是孤儿控诉的话语。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语言生动而富于变化,避免了完全由第三者叙述可能产生的板滞的毛病。 总的来说,作为叙事诗的汉乐府民歌,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叙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是属于成熟时期的叙事诗。

    3、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点。 汉乐府民歌在语言句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汉乐府的语言完全突破《诗经》的四言句式,更呈现出杂言的形式,《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各种句式错杂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句式都有。这主要是由于乐府民歌来于民间,保留着很多的民间口语。

    例如《东门行》中有“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的句子,连续四句中,句式起伏变化很大,当是人民口语的直录。值得注意的是汉乐府虽然有长短不齐的句式,但也有整齐的句式,《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就是整齐的五言句。

    还有一首《江南》,全首五言八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全用口语写出,描写生动,充满轻快活泼的情调。

    “鱼戏莲叶间”。

    汉乐府与唐诗的区别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