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求苏轼<<题金山寺>>一诗的解释赏析

    题金山寺赏析: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荡舟于明月之中。

    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渔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荡,旷怡愉悦,满腹诗情油然而起。

    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历来为游览胜地。

    他略加沉吟,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跃然纸上。

    这是一首回文诗,可以倒读,而且倒读同样工整贴切,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娴熟,犹如缠着铁链跳舞,依旧翩翩。

    从各个方位由低到高,由近止远,十分形象地描绘了金山寺所处的环境和黄昏景色。

    诗人深思熟虑,由远到近,描写得唯妙唯肖,别有另一种情趣。

    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写景诗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镇江金山寺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晓两种景致。

    读来赏心悦目。

    顺读、倒读意境不同,可作为两首诗来赏析,如果顺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的话,那么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

    题金山寺

    版本一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译文:

    潮水涌来伴随着阵阵汹涌澎湃的巨浪,浪花拍到岸上,顷刻间犹如雪山倒塌;远处的江面上有人乘着渔船在垂钓倒映在江面上的明月。

    江上的桥正对着金山寺的大门,寺内的松间小路十分狭小;门槛面对着泉眼,从石头流过的水流很清澈。

    绵延不绝的排排绿树伴着广阔的江河,迎来了天明;红霞弥漫伴着海上的夕阳,天气十分晴朗。

    遥望四周天空的云和江水交融在一起,江边围绕着许多碧绿的山峰,有几只鸿鹄轻盈矫捷地飞过。

    江面上有几只轻盈迅捷的鸿鹄飞过,周围许多的山峰都是青绿色的;江水与天际的云朵相交接,从四周望过去显得很遥远。

    晴朗的天气,海上的云霞,一大片红红的弥漫在空中。

    刚破晓的天空中,映衬得树木翠绿,绵延不绝。

    留着清澈的水流,还有石眼的泉水正面对着门槛;有着小路、松门的金山寺正面对着江上的桥。

    明月高挂,江面上还有等待垂钓的渔船,离江河边打鱼的出入口处还很遥远;貌似可以把山峰都摧毁的雪白的巨浪,汹涌澎湃地伴随着潮水拍打在岸上。

    扩展资料

    作品争议

    这首诗在《全唐诗》里归入唐末诗人徐夤《回文诗二首》的第二首;而南宋人桑世昌编纂的《回文类聚》里归入北宋诗人周知微名下,标题是《题龟山》;南宋人魏庆之著的《诗人玉屑》中认为是苏轼的作品,标题为《题金山寺》。

    文体介绍

    回文诗,也写作“爱情诗”“回环诗”。

    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

    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

    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回文的形式在晋代以后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种文体中被采用。

    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

    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

    回文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

    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

    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

    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金山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