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王之焕的七绝凉州词
1.王之焕的凉州词是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孤城
:
指玉门关。
仞
:
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
:
古代的一个民族。
2.王之焕《凉州词》
三种情感:萧索感、荒凉感和思乡之情感。
“孤”字大体的三重解释:景致萧索;地处荒凉;还有驻守者心理上的孤单。
'孤城' 因其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 孤城 ” 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 “ 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 “ 孤城 ” ,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 “ 愁杀行客见 ” 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 “ 怨杨柳 ” 。 “ 怨 ” 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有助于加深对这个 “ 怨 ” 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 “ 孤城 ” 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3.<全唐诗> 中王之涣的六首绝句是什么
卷253_1「登鹳雀楼(一作朱斌诗)」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卷253_2「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卷253_3「凉州词二首」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卷253_4「宴词」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卷253_5「九日送别」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4.王之涣的凉州词
我很早在某本书中看到,是纪晓岚编的。 一年夏年,乾隆皇帝新添了不少扇子。当时有一个风俗,就是在扇面上题一些字画,以示儒雅。乾隆最喜欢的一把扇子还没有题字,就命纪晓岚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七绝《凉州词》题写上去。其四句为: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在题写中,纪晓岚不慎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给字漏掉了。乾隆皇帝看了,颇感不悦,丢回给纪晓岚,并说他有欺君之罪!纪晓岚把乾隆皇帝丢回的扇子一看,才知漏写了一个字。他想了一下,缓缓对乾隆皇帝说:“启禀圣上,这不是诗,而是一首词。”
“此话怎讲?”乾隆皇帝觉得奇怪。“让微臣吟诵给圣上听。”接着纪晓岚吟诵出来的句子是:“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纪晓岚这么一断句,一首《凉州词》果然由诗变成了词,而且意思完全未变。
乾隆皇帝听后哈哈大笑,连连夸赞纪晓岚机敏过人,没有治他欺君之罪。哦,我再帮你查了一下,却发现两个版本都有,另一个版本是: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提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焕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了写"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到:"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焕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但这些都只是传说,也不一定发生过,我认为可能是慈禧那个,之所以会放到纪晓岚头上应该是纪晓岚的名气比较大,上面那个版本也更像是编出来的故事,内容很详细,更可能是假的,百家讲坛有很多讲的都是野史传说。
5.王之涣的凉州词解诗题
诗词名: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体裁:乐府 类型:边塞 --------------------------------------------------------------------------------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其音凄苦。 【简析】: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
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 :“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关于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
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
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
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家于是大笑。
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并请“俯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
后明清戏剧家将此事编成剧本,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诗句中,“一片”为唐人习惯用语,常与“孤”连文,即今之“一座”。
“孤城”指玉门关。将玉门关作“孤城”,显然与征人的离情别绪联结在一起 。
仞,古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黄河远上”,也有作“黄河直上”的。
叶景葵认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
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
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但今之不少学者仍认为,就诗意说,“黄河远上”比“黄河直上”要好。理由是:一,“黄河远上”意境开阔,莽莽苍苍,浩浩瀚瀚,如同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显得状美,而“黄沙直上”只是给人荒凉的感觉。
二,“黄河远上”句与下句“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黄沙直上”句画面比较单调。至于黄河远距玉门关的问题,则认为,《凉州词》只是唐代的一种曲调,不一定只写凉州;有人还考证,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还有另一个题目:《听玉门关吹笛》,由此认为是诗人在玉门关吹笛时写的,孤城是眼前景象,黄河是出关途径之处,诗人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描写自然景物(见表行霈《中国文学史讲稿》)。
-------------------------------------------------------------------------------- [出处]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53_3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 友情链接 老百晓在线 中华在线词典 晓语轩-小学语文免费资源网 中国小学名师网 西红柿 奥博虚拟校园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 新华拼音 写作无忧--免费论文范文 中国第一自考网 唐宋八大家 江西教育网 您的链接 [王之涣的其它相关诗词] 五绝 登鹳雀楼 乐府 凉州词 乐府 横吹曲辞·出塞 五绝 送别 七绝 宴词 七绝 九日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