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代私学与唐诗的关系

    1.唐诗与唐朝社会盛衰之间的关系

    唐朝兴盛,唐诗繁盛;唐朝衰败,唐诗雄风不再:

    1.唐朝政治宽松,社会开明,诗人以诗抒怀、借诗言志,解胸中块垒,给了唐诗充分生存发展的空间,诗歌创作达到最高的造诣。

    2.盛唐以降,雄风不再,唐诗就少了胸襟开阔的底气和霸气,诗歌创作已经很难达到盛唐时期的高度。

    唐代诗歌繁盛的原因:

    1.经济上: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尤其是唐朝的科举考诗赋,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3.文化氛围上:唐时期,上至宫廷生活,下至百姓生活,无一不可入诗,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4.皇帝个人:唐朝极重诗才,统治者大多是诗赋高手,例如唐玄宗时诗道高手,皇室成员皆以学习诗歌为荣,他们起到了不小推动作用。

    唐诗:

    唐诗泛指为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历来诗歌水平的最高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唐朝文学主要成就的特点:

    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了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歌。唐诗在体裁,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任何时期的诗歌都是无法相比的。

    2.进士科与唐代官学的关系

    以下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些全文可以看参考资料的网址.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

    隋朝如秦,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但在治国方策上颇有建树,包括在教育方面建立国子监和实行科举制,为唐代所继承和发展。唐朝如汉,建立起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

    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精神是重振儒术,兼用佛、道。

    或者说是三教并用,世俗社会政治领域则以儒为主。 (3)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隋朝设立了国子寺,后又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教育成为独立的部门。

    唐代国子监统辖下属的各学校,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加强。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典型。

    (4)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1)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包括儒学与专门学校两类,在管理上,“六学一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另外的学校是中央的一些事业和行政事务部门结合自己的需要办的,归他们管理。

    2)地方官学 与此同时,唐代的地方官学也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唐代的主要行政单位是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根据其大小设立相应规模的地方官学。

    3)私学 这一时期私学也较发达,每一种专门的学术都有私人传授,即补充了官学,也成为科举制度的教育基础。 4)教学管理制度周全 规定修业年限,形成旬试、月试、岁试、毕业考试等学业评估检察体系,还规定了旬假、田假、授衣假等假期制度。

    (5)私学发展 这一时期私学也较发达,每一种专门的学术都有私人传授,即补充了官学,也成为科举制度的教育基础。 (6)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建立 (1)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在隋代只不过初具雏形,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重要政事。

    唐太宗执政时,继续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

    武则天开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殿试。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

    (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科举考试的程序 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生徒:由中央地方官学,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送到尚书审应试的称为生徒。

    乡贡:不由馆学学成的人,自己在周县报考的,经周县考试合格选送的。 报考时间是在每年仲冬,考生会集京师,到礼部、户部递交履历和推荐书,办妥应试手续。

    第二年二月初春,考生赴尚书省礼部贡院应试。明经、进士考试分三场进行,每场一日。

    考试合格后,分等级给予及第、出身的资格。秀才、明经、进士。

    2)科举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 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其中经常举行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3)科举考试的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在科举之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科举制的产生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弊端,社会只重科举,不重教育,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导致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消极。

    科举制与学校关系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存在了1300多年,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给下层人们以从政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科举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政个发展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其消极作用主要是:国家只重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这篇也不错./_zjeres/jiaoylw/lib/3/309/zjeres_jiaoylw_309_13096.htm 这篇有些内容也可以给你参考. 〔 作者:戴军 转自:硕博文库 已阅:441 时间:2006-8-10 录入:hanqinxuan 〕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 【文献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3.请大家归纳一下唐朝的兴衰史与唐诗之间的联系

    其实这个不亏为一个好的方面,古代的诗词,可谓是一个朝代的侧面反映.

    俗语曰:诗以言志.诗人的情怀正是一个朝代的最好写照.

    唐朝,从诗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之前称之为初唐,此后为盛唐.

    处唐的诗作,大都以建功立业为多,诗中充满了诗人为未来美好的憧憬.其中尤以"初唐四杰"的作品为最.

    盛唐的作品多以表达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对山水的留恋为主,少了男儿情节.却多了许多的儿女情长.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代表,描写了如画的江山和离愁别絮.此诗被闻一多先生评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盖全唐",可谓是盛唐最好的写照.

    此后,面对国势的衰落,诗人又生出了为民疾苦的情绪,但是丝丝屡屡,与总的大流而言,难树一枳.

    当然,在中国诗歌的长河中,唐朝是不 可多得的一个部分.希望大家多看看祖国的独特文化,将其发扬,不要让SONY和韩流冲击的忘了老祖宗.

    为了明天,多读读诗歌吧

    4.我国古代官学与私学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官学与私学是以春秋为界。春秋之前是“学在官府”,春秋末期,由于诸侯争霸,战乱四起。各诸侯国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扩张势力,在人事上实行了“尊贤”政策,采用“选士”“养士”的办法,使由于战乱而流落四夷的“士”阶层人物变为“尊贤”的主要对象,被各诸侯积极争取来为自己效力,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士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官学逐渐衰败,取而代之的是“学在四夷,学术下移”的私学遍布四方各地。

    官学与私学的区别在于如下几方面:

    一、官学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实行“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集中办学方针;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实行的是“学在四夷”“学术下移”的分散办学方针。

    二、官学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而私学则是“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思想自由”。

    三、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而私学则是受教自由。

    四、官学的教学内容限于传统的“六艺”;而私学的教学内容则突破“六艺”。

    五、官学由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教学设备,制度比较规范花;私学不一定有固定的场所,是以教师为中心,可以流动,且设备简单,制度不够规范。

    六、官学是按一定方向一定规格培养人才,私学则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为地主阶级服务。

    5.唐代科举与唐代文学的关系

    一方面,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是唐代诗歌繁荣的结果,唐诗的发展促使科举以诗赋取士的兴盛;另一方面,在以诗赋取士的背景下,诗歌成为仕进的敲门砖,士子唯有善于此道才有希望跻身仕进之门,又必然促使士子将心血浇漓于诗的创作,由此形成推崇诗歌的社会风气,反过来促进唐诗的繁荣。 换句话说,唐诗的繁荣与科举以诗取士之风的兴盛是互为表里的。

    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固定格局,是在唐代立国一百年以后。而在这以前,唐诗已经经历了婉丽清新、婀娜多姿的初唐阶段,正以璀璨夺目的光华,步入盛唐的康庄大道。在这一百年中,杰出的诗人已经络绎出现在诗坛上,写出了历史经久、传诵不息的名篇。

    这都是文学史上的常识。应当说,进士科在8世纪初开始采用诗赋的方式,到天宝时以诗赋取士成为固定的格局,正是诗歌的发展繁荣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结果。”唐代进士科主要考试杂文,到开元、天宝年间杂文已明确为诗、赋各一首,考试中以首场诗、赋最重要。

    诗一般为五言八韵,通常称为试帖诗。赋为讲究声律对偶、重视声音协调、通常为八韵且以四六句式为主,又称律赋。进士试诗赋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构成了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发展的背景,在唐代社会营造了重视诗赋的氛围。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政治

    唐朝自从李渊开国以来,使得它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贤能人士在位,国家在正常的轨道上飞速发展。唐朝政府对外开放,出现了丝绸之路。

    经济

    唐朝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经济活跃,交通便利,前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文化

    唐朝思想禁锢非常少,文字狱少见,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思想环境。唐朝政府儒释道兼用,各家思想兼容并蓄。各级学校的建立,诗歌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各帝王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学空前繁荣。

    社会

    唐朝时期的中国人思想开放,没有固步自封,善于吸收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西域的乐舞艺术、古印度的佛教、梵剧、古日本、古朝鲜的文学和唐朝的互相渗透、融合,才出现了豪放、富丽的唐朝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如何看待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6.请大家归纳一下唐朝的兴衰史与唐诗之间的联系

    其实这个不亏为一个好的方面,古代的诗词,可谓是一个朝代的侧面反映. 俗语曰:诗以言志.诗人的情怀正是一个朝代的最好写照. 唐朝,从诗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之前称之为初唐,此后为盛唐. 处唐的诗作,大都以建功立业为多,诗中充满了诗人为未来美好的憧憬.其中尤以"初唐四杰"的作品为最. 盛唐的作品多以表达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对山水的留恋为主,少了男儿情节.却多了许多的儿女情长.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代表,描写了如画的江山和离愁别絮.此诗被闻一多先生评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盖全唐",可谓是盛唐最好的写照. 此后,面对国势的衰落,诗人又生出了为民疾苦的情绪,但是丝丝屡屡,与总的大流而言,难树一枳. 当然,在中国诗歌的长河中,唐朝是不 可多得的一个部分.希望大家多看看祖国的独特文化,将其发扬,不要让SONY和韩流冲击的忘了老祖宗. 为了明天,多读读诗歌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