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中唐诗坛最负盛名的两大诗派是

    1.简述中唐诗坛的概况

    1、简介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2、中唐诗风的转变: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3、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1)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

    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

    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

    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

    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及李贺

    柳宗元

    刘禹锡

    2.大学作业: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题:1、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

    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以及马异、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诗风尚奇求险,韩愈奇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而怪。

    他们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由于受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功夫,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3.语文 诗词 散文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

    ( 错)8、中唐诗坛最负盛名的两大诗派是江西诗派和韩孟派。(错 )12、苏轼把豪迈奔放的爱国词推向了高峰,并开创了“以文为词”的风格。

    ( 对)14、“以诗为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思想纲领。( 对)17、胡适《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 对)18、“七月派”的创作趋向浪漫主义,从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吸取诗情,同时注入诗人的个性。(对 )19、郭沫若的《女神》将“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致,使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

    (对 )23、“海派”小说追求纯正的艺术趣味和自由、和谐、稳健的风格。( 错)24、鲁迅的《阿Q正传》是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

    ( 错)25、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集中书写了上海都市文化,引领了“老上海怀旧潮”。(对 )选择:4、以下不属于先秦历史散文的是(c )A 《春秋》 B 《国语》 C 《论语》5、以下属于两汉史传的是(c )A 《史记》 B 《国语》 C 《论语》 9、晚唐时期被称为“小李杜”的是( b)A 李白和杜甫 B 李商隐和杜牧 C 李贺和杜牧11、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艺术特色是( b)A 重章叠句 B 造语新颖 C 多用白描12、由唐五代词向宋词发展的重要过渡人物是(b )。

    A 欧阳修 B 苏轼 C 王安石17、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又称新古文运动,是唐代( a)运动的继续与发展。A 新乐府 B 骈文 C 古文18、下面文章属于“史论”的是(b )A 《寡人之于国也》 B 《五代史伶官传序》 C 《谏逐客书》19、新月派“三美理论”中的“音乐美”是指诗歌的( a)。

    A 平仄、音韵 B 色彩、意境 C 对仗匀称20、( c)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因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而得名。A 白话诗 B 抒情诗 C 朦胧诗21、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b)上。

    A 典故的运用 B 意象的选取 C 比兴手法的运用23、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散文以其(c ),成为主要的文体之一。A 朦胧轻柔 B 现实象征 C 轻巧多变24、最早出现揭露和控诉“四人帮”罪行、宣泄人民呼声的是(a )A “伤痕小说” B “新写实小说” C “寻根小说”25、沈从文的《边城》达到了乡情风土、人事命运、人物形象三者描写的完美和谐,具有浓厚的( c)。

    A 都市情调 B 异族情调 C 牧歌情调不出意外的话 没有错的 谢谢。

    4.竹林七贤中最负盛名的两位作家

    竹林七贤 是指 西晋 初期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他们是当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主张老庄之学。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竹林七贤的作品 嵇康:善古琴,作品是《广陵散》 阮咸:制作了同名乐器——“阮咸” 刘伶:好酒,传世作品《酒德颂》 向秀:竹林七贤瓦解之后,写有《思旧赋》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 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

    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竹林,是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观,走进乡间,走进山野,随意举目便能瞧见,一点不稀罕。然当士子走进这平常的竹林,竟产生了文化史的奇观,产生了政治史的奇迹,产生了心灵史的奇谈。

    奇观,奇迹,奇谈,一连串奇字,在魏晋间化出了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 竹林和七贤浑然一体,难分难解,人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信老庄,尤崇庄子。他们与竹林物化真趣的景象,用庄子化蝶的故事来比喻,真不知是竹林化作了七贤,还是七贤化作了竹林?抑或竹林本就是七贤,七贤本就是竹林。

    竹林七贤是个群体,如若将他们喻为竹子的话,七人犹如七棵青翠的竹子,参差散立在岚气笼罩的竹林中。 有人认为竹林七贤皆是些脱俗之人,其实,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俗气,各自又有各自不同的俗气。

    其可贵之处,在于以苦苦的挣扎来蔑视俗,打破俗,跳出俗。其可悲之处,在于挣脱的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沮丧,或“迷途知返”,重新与俗合流。

    他们的身上有同,至少都有过同,这个同是高蹈出世,是做隐士,是学神仙,是与人间的烟火保持某种距离。没这个同,不可能联袂走进竹林中;没这个同,不可能在一个相当的时间内将竹林视作为家;没这个同,也就不可能被人呼作“竹林七贤”。

    然而,正像偌大个世界中,没两棵竹子会是一模一样的,竹林七贤是七个人七个样。这七棵“竹子”,摇曳多姿,各有各的静态舞姿,各有各的青黄季节,各有各的风韵精神。

    他们身上有异,有反差很强烈的异,这个异是来自如何对待以祸患为底基的荣华富贵?如何对待以烦恼为伴俦的身家性命?如何对待寂寞为主题的漫长生涯?如何对待说空非空生前身后的名?没这个异,竹林也就太平静了;没这个异,七贤的生存状态也就太简单了;没这个异,竹林七贤也就失去了作为千古话题的意义。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竹林七贤合成活灵活现的众生相。

    惟有如此,竹林七贤才是呼之欲出的士人群体。 竹林七贤的精神,使士子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晋王子猷每居空宅,便令人种竹,咏啸着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北宋苏东坡面对惨淡人生,洒脱地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有人不禁要问,此书既然为书,为何不写成章节的式样,一气呵成,而要弄成这一篇篇支离破碎的劳什子,是否存心在赶新潮,学时髦? 回答是:非也。不得不如此。

    原因有二:一是史料的多寡不均。竹林七贤的史料量,其中嵇康、阮籍、山涛、王戎是正常的。

    然翻开《晋书》中的向秀本传,会一阵傻眼,傻眼不在传主的传奇,不是传主的名望,也不是传主的其他什么东西,而是本传太短,短得实在不成样子,若扣除一篇不太长的《思旧赋》,居然只有区区九行,不,说得精确一点,是八行半。向秀本传是这样,阮咸、刘伶两人的本传也差不离。

    三人的本传如此短少,那么是否能借助别的史料?可检览的结果,除了《世说新语》有零碎的记载,其他史书的相关存录更是微乎其微。既然要写竹林七贤的整体,那就不可能绕过向秀、阮咸、刘伶。

    可是,如此少的史料,拿来给三人做综述性传记,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且与其他四人严重的不均衡。 二是人物的时代跨度太悬殊。

    无论是杀身成仁的嵇康,还是抱疾而终的阮籍,都亡于曹魏王朝崩溃的前夕,是十足的魏人;而其他五人,一并进入了三家归晋的时代,山涛基本活动在晋武帝一朝,王戎身当晋末的八王之乱,向秀、阮咸、刘伶有各自的大限。由此,缺乏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的主线,若是硬行做来,必产生阅读的凌乱感。

    面对这样结构的史料,是棘手的,正因为棘手,为何以前全面研究竹林七贤的成果寥若晨星,也就有了答案。 孙子曰:“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兵法变化之妙,存乎一心,文法当是同理。 冥思苦想,反复变局,方得出这不是办法的办法。

    这不是办法的办法,旨在让每一篇有个鲜明的主题,有个相宜的适度,有个史料互补的机会。分之,各为一题;合之,汇成总题。

    谈起撰写中国历史的文或书,给人的感觉,似乎有很翔实的史料层垒堆积在那儿,从事史学者只要信手拈来,做些排比、翻译、诠释,就能把古人栩栩如生地传递给今人。其实不然,大不然,作者面对的是已入土的时代,一种没有任何一个活人能充当见证人的时代,它只记录在虫蠹风朽的断简残篇之中,隐藏在布满暗红水渍绿锈斑驳的文物之内,镌刻在黑幽森然角缺身裂的碑石之上。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人故事,陈物旧书,要予以复活,绝非一件省心的事。 将历史化为现场,顾。

    中唐诗坛最负盛名的两大诗派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