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史料价值

1.简要介绍《唐摭言》的史料价值
唐摭言 唐代笔记小说集。
撰者唐末五代王定保(870~940)。 【作者生平】 王定保(870~940),吴融之婿。
南昌(今属江西)人。唐昭宗光化三年 (900)进士及第,为容管巡官,后遭乱不能北返,入仕南汉。
大有十三年 (940),由宁远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王定保,五代时南昌人,字翊圣。
其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很少,据《十国春秋》、《五代史》,知他生于唐咸通庚寅岁(870年),卒年不详,据《四库全书提要》说,当在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以后。他早年曾与安徽的曹松隐居庐山,唐光化三年(900年)中进士第,随后南游湖湘,任容管(今广西南宁市南)巡官。
这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即“避难”于广州,在节度史刘隐处为幕客。公元917年,刘隐去世,其弟刘龑图谋称帝,建立南汉国,担心王定保不服从,于是派遣他出使荆南。
当他完成使命返回时,刘龑已登基做了南汉皇帝。为了安抚王定保,刘龑派大臣前往迎接,主动告诉他称帝建国的事情。
王定保没有表示反对,但对故意把他支使开的做法很不满,因而讥讽道:“建国当有制度,吾入南门,清海军额(唐朝节度使匾额)犹在,其不见笑于四方乎?”刘龑知道后苦笑说:“朕备定保久矣,而不思此,宜其讥矣。”王定保此后一直在南汉国任职,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他善文辞,曾写过一篇《南宫七奇赋》,“一时称为绝伦”。他“雅好著述,老而弥笃”,《唐摭言》就是其暮年之作。
【内容介绍】 此书15卷,每卷分若干标题,每个标题下或作综合论述,或分记若干有关故实,大致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十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记叙详细、生动,但又很少神奇怪异;且次序较有系统,多为选举志所未备。
记述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记正史所不详述者,李慈铭指出:“唐人登科记等尽佚,仅存此书,故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缦堂读书记》)。
书中还记述了不少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可以窥见当时文人风貌之一斑;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别集所失载的断章零句,可以作为唐诗辑佚的重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
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
这部书共有十五卷,一百零三门,按内容分门系事。 首先,它对唐代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的记载甚详。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
科举为中小地主开辟了入仕途径。这在《唐摭言》中也有反映。
书中列举了“孤寒”及第而登高位的事例,“随僧斋飡”为“诸僧厌怠”的王播,便是流传甚广的一例。唐王朝利用科举特别是进士试,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调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唐太宗对此颇为得意,《唐摭言》记述道:“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书中还记载,唐代科举的试卷不糊名,取录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甚至完全依据应试者平时的作品和声誉。
因之,应试者必须向“先达闻人”尤其是“通榜”者(参与决定取录名单的权要)呈献自己平时的力作,争取他们的“拂拭吹嘘”。这在当时被称为“行卷”。
“行卷”多而且滥,以至“公卿之门,卷轴填巷,率为阍媪脂烛费”。一些主试官不得不规定“行卷”数量,有的对送来的作品连看都不看。
诚然,也有甘当后进的知己、不遗余力提拔新生力量的人。《唐摭言》也生动地介绍了韩愈、皇甫湜奖掖牛僧孺和吴武陵力荐杜牧的事例。)
U G; G( u C. |! a8 Q: I 科举虽较隋唐前的荐举、“九品官人法”得人,但也存在种种弊端。因其与文人的命运攸关,故竞争特别激烈,据《唐摭言》载,请托、通关节、场外议定名次等无所不有。
什么“表荐及第”、“敕赐及第”、“落第重收”也屡见不鲜。裴思谦拿着宦官仇士良的信逼着主考官高锴非给“状元”不可;郭薰因和丞相于琮有“砚席之交”,进士考试尚未揭晓,就在百官到慈恩寺行香的时候散发署名“新及第进士郭熏”的“彩贴子千余”。
上述种种,正如王泠然所说:“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有行有才”之人,因“无媒无党”,则“不得举”,只能“处卑位之间,仄陋之下,吞声饮气”。《唐摭言》披露的许多事实,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科举的流弊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很有意义。
此外,《唐摭言》还记载了进士考试的制度、礼仪、活动、科举同两监兴衰的关系及“场屋”中的趣事等。正因如此,后世著作凡谈及唐代科举制度都往往从中援引资料。
其次,《唐摭言》记述了当时的文士风习,汇辑了一些诗人墨客的遗闻轶事。笔者粗略统计,全书出现了近四百人的名字,载有诗文或事迹的也有一百几。
2.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是什么
从广义的史料学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是研究其产生时期历史的史料,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大量地、反复地研究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对《诗经》、诸子、汉赋、汉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史料价值,分别进行探讨与论述,井以唐诗为例分析文学作品作为史料对历史反映的几个基本特点,进而论述新史料的发现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些探讨与论述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必将有助于突破传统史学方法的局限,扩大史料搜集的范围,对于推进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3.试述唐朝史学的历史地位
唐朝史学的历史地位:
(一)纪传体史书
唐朝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从此,作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的编修 工作,完全操于封建政府之手。
(二)《通典》
《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此书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为后来的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
悠悠历史长河淹没了多少朝朝代代,又托浮起多少英雄儿女。而唐朝所散发出来的耀眼光芒在于她悠久起伏的历史故事,更在于唐文化给予后人的震撼和灵感。唐文化的美在于她艺术上的瑰丽色彩,优美线条,在于她精神品质上的立新和不断追求,更在于她流芳百世的语言——诗歌 。追溯历史文化亦是追寻中华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那是唐朝雍容华贵的外表下博大的胸襟。海浪之所以能够激起美丽巨大的浪花首先基于 她的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