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补编
1.《春望》《次北固山下》《渔家傲.秋思》《天净沙.秋思》出自哪部诗
《春望》《次北固山下》《渔家傲.秋思》《天净沙.秋思》出自《全唐诗》.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百二十册,分装十函.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二卷.1960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凡补诗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条.中华书局本《全唐诗》附于全书之末,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复旦大学的陈尚君先生对唐诗补遗进行完善工作.陈先生将目光放在包括《会稽掇英总集》、《天台诗集》、《翰林学士集》在内的更大范围的唐宋文献及域外汉集上,所涉典籍达五千余种.其历时两年多,终成《全唐诗补编》,由中华书局于1992年出版.是编对《全唐诗外编》做了细致的甄别工作,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诗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诗、句皆必注典籍出处),诗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生平皆以精当考订).加上《外编》原有成果,《补编》共收诗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条,约为《全唐诗》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诗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见者九百余位,接近《全唐诗》诗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诗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诗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计三千零六十条;所涉唐代诗人三千七八百位.这还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长沙唐窑出土瓷器上所题的几百首唐诗.据悉,“其中不少诗是《全唐诗》中没有收进去的”.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考订著作,有刘师培《全唐诗发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订正《全唐诗》小传、篇章等错误,甚为精到,收入中华上编版《唐人行第录》.。
2.电子书《全唐诗第884卷第四首樊川寒食》喻凫著:新松□绿草,
我替你到大型图书馆里去查阅了,原本此诗“第一句缺一字”,休怪诸“转载者都用‘口’代替”,也不是“国人治学的态度”不严谨,更不是“国人对待其他事情的粗糙不精益求精的态度”,真是哪个庙都有屈死鬼呀! 其实,几千年来的古典文献保存至今,或多或少都部分缺失的字、页,没办法考证、核实、补订,于是便就有了用“口”来代替某字某段的办法。
例如《全唐诗》中张循宪的《五言隙岁过栖岩寺》:“……色口行将遗,声贪坐自捐。钟铃口口口,口口眇相连……”10句中就有12个脱字。
原因就在于诗的原稿是北京图书馆所藏的石刻拓本,由于时间久远,风残日蚀,残缺字就在所难免了。 另外,《全唐诗》成编于三百年前,有些拗传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误收唐以前和唐以后所作(见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漏收唐人诗作,如王重民、孙望、童养年及陈尚君等的辑本(见《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作家作品重出,有时互注,有时无注等等舛误。 如果你在哪里看到这首诗有了那个代替“口”字的诗,或者是假的,或者是真迹。
如果是真迹,勿忘给古典文献编辑们一个知会儿,将真迹流传下来。 中华书局根据康熙四十六年四月十六日《御制全唐诗》于1999年版的《全唐诗》884卷第四首喻凫所写《樊川寒食》诗原样复印给你,以做参考。
我提供了这条重要的信息,还奖励那50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