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五绝韵律

    1.唐诗里的韵律

    唐诗格律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

    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 绝句亦称“截句”、“断句”。

    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简称为五绝,七绝。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

    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在律诗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相对。

    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这里所说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

    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

    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很好地体味到古代的入声字。 用(押)韵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之称。

    唐诗的用韵,依据隋朝末年陆法言所著的<<切韵>>。“切韵”到了唐朝改为“唐韵”。

    “唐韵”共有206韵,但唐朝规定,有些韵可通用,所以实际只有112韵。到了宋朝,“唐韵”改为“广韵”,又有几个韵同用,实际只剩下108韵(作为宋代诗词押韵的标准)。

    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另外又合并了几个,于是只剩下106韵,就是通常所说的“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诗常见的格式。 ⑴ 五 言 绝 句 A 式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诗例: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B 式 仄 仄 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平仄 仄 仄 仄 仄平 平 诗例: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 近 黄 昏。(李商隐 《登乐游园》) C 式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鸣 筝 金 黍 柱,素 手 玉 房 前。

    欲 得周 郎 顾,时 时 误 拂 弦。(李 端 《听 筝》) D 式 平 平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江 南 渌 水 多,顾 影 暂 通 流。

    落 日 秦 云 里, 山 高 奈 若 何。(李嘉佑 《白 鹭》) 七绝平仄格式 A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 B 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C 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D 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对近体诗,有一种理论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所以我们可以把律诗看成是绝句的叠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绝A式的叠加;第二式就是五绝C式的叠加;第三式就是五绝B式和A式的叠加。

    五 律 第 一 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五 律 第 二 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诗例: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五 律 第 三 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七 律 第 一 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

    2.绝句律诗格律的五绝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例诗: 山中 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

    (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例诗:壬辰元日试笔呈诸师友 陈忠远(即阿袁)龙光绚九天,虎幄定三边。

    一守凤城道:“新年胜旧年!”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例诗:南行别第 韦承庆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例诗: 塞下曲 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求老师指点唐诗韵律是怎么回事

    1、唐诗韵律是怎么回事?唐诗韵律就是说唐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要讲究诗句的押韵和格律。

    我国的诗歌创作,发展到唐朝时出现了一种有别于前代诗体,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文学史上称之为“近体诗”(唐之前的诗体叫“古体诗”,但我们现在称为“古诗”的实际上也包括了唐诗以及后来的宋词、元曲、清代文人的诗词等,这是要明确的)。2、平仄概念是什么?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

    在古代,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又有联系。古代的“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大致上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阴平和阳平),“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现在已没有了入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已分化到阴平、阳平或去声中去了)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3、五言七言平仄押韵的规律。

    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各个句子之间根据“间”(句中平仄相间)“对”(一联之中,一般地是前四字平仄相对、相反)“粘”(上下联间要相粘,就是大体相同)“韵”(一般地,偶数句尾字要押韵)等规则组句(参看五绝A式的说明);其常见的格式有:⑴ 五言绝句A 式(起句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 (句中平仄相间)平平仄仄平 (与上句组成一联,平仄相对;尾字入韵)平平平仄仄 (与第二句平仄相粘,为避免三仄尾,第三字与第二句的不同)仄仄仄平平 (与第三句相对;尾字入韵)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式(起句仄起平收,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如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C 式(起句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如李端《听筝》:鸣筝金黍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得”、“拂”两字古仄。)D 式(起句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如李嘉佑《白鹭》:江南渌水多,顾影暂通流。

    落日秦云里,山高奈若何。(2)五言律诗五言律诗的格式即是在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上【根据“间”(句中平仄相间)“对”(一联之中,一般地是前四字平仄相对、相反)“粘”(上下联间要相粘,就是大体相同)“韵”(一般地,偶数句尾字要押韵)等组句规则】再叠加四句,分别为:A式 首句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国”“结”古代为仄声字,“仍怜故乡水”为变格)B式 首句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注:“白”古代为仄声字)C式 首句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歇”古代为仄声字)D 式 起句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如李商隐《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注:“屋”古代为仄声)(3)七言绝句格式 七言绝句的格式即是在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的基础上,在各句的前边按照“间”“对”“粘”的规则加上两字。

    具体有:A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节”字古代为仄声。此诗第三句“好风景”之平仄为“仄平仄”,是变格,也是比较普遍的格式。)

    B 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 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节”、“插”古代均为仄声。)D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与五言律诗一样,也可以看作是绝句基础上的叠加形式。

    具体为:A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

    4.字体简单五绝古诗楷体

    五绝的写法及格律

    好多人都说,五绝好凑,字少。其实五绝是最难写出佳作的。然而五绝又是最自由,章法最多的。绝句虽然都可以末句出采,然而,五绝的这个倾向要明显小于七绝,因为字数少,所以仅仅靠五个字出采的难度也就大了许多。一共二十个字,如何排列组合才够味道呢?可以说每一首好的五绝都与众不同,不大好划分呢。

    1. 整体不可划分型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个例子是古时诗话经常说的,看单句没有任何意义,挑不出彩来,然而整篇却感情真挚,回味无穷。有人推这首五绝为唐诗五绝之冠。这首诗基本靠整体构思,像一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虽然短小,却一波三折。如果仅看头尾,则似乎一点联系没有,四句浑然不可缺,构成一个完美的表述。这种形式对作者的创意提出了最高要求。我之所以首先提它,是因为它的语言朴素,毫无华彩,然而意境之深远,构思之巧妙,可以说百折千回,味道之厚重,压过了许多名篇。作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目标,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

    5.五言绝句的诗体格律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做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此时已经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体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⑵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⑶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⑷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情况不多见。 基本句型:

    A仄起首句不入韵(|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

    B仄起首句入韵(|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C平起首句不入韵(--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怕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D平起首句入韵(--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王涯《闺人赠远》)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张文姬《河上鹭》)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平起或仄起主要看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 )表示首句仄起仄收或仄起不入韵,(| --)表示首句仄起平收或仄起入韵,(-- |)表示首句平起仄收或平起不入韵,(-- --)表示首句平起平收或平起入韵。)

    6.请懂的说一些古诗五绝,七绝,律诗的规则和禁忌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

    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

    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

    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

    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

    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

    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

    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

    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

    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

    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

    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

    唐诗五绝韵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