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是粤语吗

    1.粤语为什么读唐诗那么好听

    粤语好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粤语的调多。普通话是四个调,粤语有九个调。

    至于这九个调怎么说,可以学一下用粤语数数,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这九个数刚好是粤语的九个调。粤语九个调里面除了第一声和第二声和普通话一样外,其他七个调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

    这九个调从最高调到最低调皆有,所以听起来起伏不定,抑扬顿挫,层次感非常明显。粤语本身的音调就像一段旋律,当它在谱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听。

    调多还有一个作用是减少同音字,普通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同音字太多。小学时候从拼音学起的普通话,声母有23个,韵母24个,调4个,理论上来说可以有23 x 24 x 4 = 2208个发音。

    而粤语声母19个(比普通话少了四个翘舌),韵母53个,调9个,理论上可以有19 x 53 x 9 = 9063个发音。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粤语的发音丰富程度要远远大过普通话。

    据说是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所写的神文《季姬击鸡记》,普通话读是ji ji ji ji ji,粤语读是gwai gei gik gai gei。再比如这八个字,事,室,市,世,适,试,噬,式,普通话是同一个读音,但粤语是八个互不相同的读音。

    粤语里很多韵母都是普通话没有的,比如《浮夸》高潮之前的部分,全为“oi”韵,《偏偏喜欢你》基本全为“eoi”韵。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粤语没有降调,降调就是类似于普通话第四声。

    我查过全国一些主要方言的音调,粤语是唯一一个没有降调的方言,它九个调都是比较平的调。降调给人的感觉是语气比较重。

    武汉话听起来不够友好,一个原因就是降声太重。但在闽南,漳州人调重,泉州人调平,漳州人说泉州人讲话不好听,还是我们好听,有力度。

    等我屏蔽了那些漳州朋友后,我就来反驳这个问题。三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粤语保留了入声。

    入声在今天听起来很陌生,那是因为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里,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了(除了山西、河南一带的晋语,据称和客家话非常相近)。但是在所有的南方方言里,入声基本都保留了下来。

    入声就是那种发音很短促、以爆破音结尾的音。比如“十”这个字,粤语读sap2(数字是调值,12345相当于do re mi fa so),闽南话读zap2,p的音不爆破,但有读p的嘴型,阻碍住气流。

    这和英语里失爆读法很像,比如september这个词,读的时候不会把sep的p这个音发出来,但明显会有p的闭合嘴型来阻住气流,因而使得sep这个音节很短促。再比如sit down,你发音再标准也读不出sit的t这个音,但是一定会有发t的嘴型,t这个音阻碍住气流,使得sit这个音非常短促。

    这个词组里的sit的发音,和粤语“舌、薛、窃”字读音一样。日语的促音,还有很多日语汉字的音读,也是受汉语入声影响。

    比如学校,日语读gakkou,中间有个促音,和入声一模一样。单论“学”这个字,粤语读hok,日语读gaku,因为学这个字是个入声字,韵尾为k,日本人没法读这个不发音的k,所以就干脆把不发音的k变成ku,读作一个确定的音节。

    再比如“石”,粤语读sek,日语读seki,也是同理。绝大部分入声字在日语里的音读都是如此,六、七、力、雪、室、畜,不胜枚举。

    所以说语言是相通的。pk 就是粤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也是古汉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

    入声是汉语的伟大发明,它最大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减少同音字,一个是丰富情感。入声字短促、铿锵有力、带有节奏感的发音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它可以有丰富情感的效果。

    最大的体现是在诗词里,今天很多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已经没有韵味了,豪放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婉约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它们都是入声韵。白居易写《长恨歌》《琵琶行》,每到伤感处皆改用入声韵。

    这些入声韵诗词普通话读来平淡无奇,但用粤语读就很有味道。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曹植的《七步诗》,语文课里学过这首诗,当时读起来觉得不押韵。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汁、泣、急,有一个字出韵,而且感情听来比较平淡。

    但如果用粤语来读,汁、泣、急分别读zap5、jap5、gap5,而且三个都是最高调,读来铿锵有力,沉郁悲壮。被亲哥逼成那样,要是我我也肯定用入声韵来写,别说曹植了。

    用粤语读这些入声韵诗词的时候会明显觉得,那种倾注在韵脚上的激昂或凄凉,普通话是永远读不出来的。而且很多非入声韵的诗词也是如此。

    小时候语文课里学诗词,发现好多诗词读起来不押韵,我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以为古人就是这么写的,现在终于知道这是语音变化的原因,很多普通话不押韵的诗词,粤语和闽南话读起来就很押韵。这个可以举的例子太多,比较著名的,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深、心、金、簪,这诗总共就四句,就出现了三个韵。

    而这首诗如果用粤语读就非常押韵,四个字分别读sam、sam、gam、zam。这是因为普通话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消失了入声,还消失了一些韵尾,比如-m,全部归于-n了。

    心字粤语读“sam55”,闽南语读“xim33”,普通话里就成“xin55”了。现在普通话里的“搞定”一词就来源于粤语,原词。

    2.诗词原本是用什么语言读的

    上古汉语(大约三千年前)是有辅音结尾的,诸如词尾有f,s,p,d等等结尾,听起来就像外语。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树”在现代念做“shu”,但在上古时期可能念做“shus”;“狗”在现代念做“gou”,但在上古时期可能念做“gouf”,另外,还有复合声母诸如“pl”“sl”“sp”“st”等等,比如“爬”就可能念做“pla”,“朋友”可能念做“spengyou”,“兔”念做“stus”等等。而且名词还有复数形式,动词还有时态变化。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进化之后的发音变得简单了,全部成为单声母,单音节。但现在的粤语仍保留了部分辅音结尾,比如“碟”念做“dib”,“百”念做“bag”,“十”念做“sab”。

    粤语未必是保留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因为粤语只是古汉语的其中一个分支而已。

    3.粤语是唐朝官话吗

    粤语不是唐朝官话,闽南语才是。

    闽语就像活化石。闽语的形态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时候你会觉得福建人说话简直就是在说古汉语: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脸叫面。

    以闽南语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音、词汇,而且它曾经还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语言,这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

    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据学者考证,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唐朝官话在当地推广开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语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异变,而闽南地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话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语。

    而福建其他地区方言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保留了自古传承下来的特色发音。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现在只有在方言中才能听到。

    扩展资料

    官话的主要特征:

    1、中古的知、章、庄三组声母合并为卷舌塞擦音,并与平舌音的精组字相对立。但大部分官话中这种对立现象已经消失。

    2、中古全浊声母,在平声字中变为送气清声母,在仄声字中变为不送气清声母。但西南官话成渝片和赤灌片(即四川话)较为特殊,部分中古全浊仄声字读送气清声母。

    3、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只剩下“-n,-ng”。声调类型少,一般来讲有3至5个声调,大部分地区只有平声区分阴阳,且中古汉语的入声在官话大部分地区内消失。

    但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岷江小片、丽川小片、武天片部分、黔南片部分、湘南片部分和岑江片部分等)入声仍然存在入声。

    4、古微母字今不读双唇音声母 m-。

    参考资料:人民网--“胡建”人说的可都是唐朝话 唐朝官话是闽南语

    唐诗是粤语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